eld logo eld logo

只要20元就能飽覽近300年來的珍貴動植物手繪圖:《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

Drawing Nature

只要20元就能飽覽近300年來的珍貴動植物手繪圖:《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

縱使在文字發明後,人們能夠在書籍文章中以大量文字描述各種觀察、紀錄和科學分析結果,也無法徹底取代「博物畫」在傳達訊息方面讓人一目瞭然的優勢。

文字:蔣尚仁

許多人喜歡將植物寫實的枝葉或動物以刺青方式刺在身上,因為植物與動物是與土地最直接且純粹的連結,其中比恐龍更早出現的蕨類植物廣受大家的喜愛,這邊不去深究它箇中意涵,但是蕨類的對稱、簡明線條以及深刻輪廓肯定是讓你目不轉睛的。如果你也深深為這樣的寫實手繪畫風,今回要介紹的臺灣博物館這一檔展覽絕對會合你的胃口!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這場展覽介紹了科學繪圖在台灣的發展,以及這項技術如何影響台灣自然探索的方向。從「什麼是科學繪圖」與它的發展進程,到19世紀以來,博物學家和自然觀察者在台灣紀錄的自然史。來此展覽,你將能透過台灣科學繪圖的角度,來觀察期間的自然探索足跡。

83954663_10156534922061193_7436289170655

Photo Credit:國立臺灣博物館

比科學還早數萬年出現的「博物畫」

這場展覽中所展出的大量手繪寫實畫,其實有著比較正式名稱為「博物畫」(natural History illustration),意指那些與自然史相關的繪圖。其中當然不乏有植物、動物、昆蟲......,而大部分博物畫的用途,多為講解藥草、紀錄生活,或單純用來賞心悅目。

對現代學者來說,博物畫品質參差不齊,其中一部分的繪畫可能還會缺乏某些生物特徵,導致現今無法準確辨識物種。但我們仍可以利用這些博物畫來得知哪些生物可能曾出現在古代人類生活中,而這些畫比起人類以科學探索這個世界前,早已存在數萬年,甚至這種繪畫方式都在世界各地找到大量的作品。

83265516_10156534922046193_4166702083434

Photo Credit:國立臺灣博物館

因應文藝復興逐漸精緻的「科學繪圖」

即使人們能夠在書籍文章中以大量「文字」描述各種觀察、紀錄和科學分析結果,也無法徹底取代「圖像」在傳達訊息方面讓人一目瞭然的優勢。這些藉由觀察自然,對動物、植物、化石,乃至地景所進行的繪圖紀錄,也逐漸地發展成兼具學術專業與美感的科學繪圖。

隨著歐洲的文藝復興與大航海時代到來,愈趨精美的繪畫技巧與愈來愈多的新物種,使得科學繪圖加入更多細節表現,包含動物的解剖形態,或是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的特徵,都開始能鉅細靡遺地呈現豐富樣貌。

而隨著19世紀以來殖民版圖的競奪開發,以探索自然為骨幹的自然史也乘勢而起。許多探險隊的成員除了包括動植物學、地質學、人類學等專家外,有時也有繪圖師隨行,隨時記錄現地的觀察發現。即使沒有隨隊繪圖師,科學家本身通常也具備相當的繪圖能力,因而能在野外,或是回到研究室後仔細的描繪記載探險所得的標本。因此,科學繪圖的發展和精緻化,可說是與自然史的興盛息息相關。

除了專業學術文獻之外,這些精美的科學繪圖在書籍圖鑑、平面設計,或是寫實風格的刺青作品之中,我們其實都能看見它的影子,如果你也對這場展覽有興趣,不妨安排個時間,印下他們所準備的學習單,前往臺灣博物館享受畫展裡的寧靜,而且門票只需台幣20元呢! 

《繪自然-博物畫裡的臺灣》特展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紅樓
時間: 2020年01月22日~05月30日

同場加映

核稿編輯:劉怡廷

eld editor avatar

eld editor

每個物件都因為各種細節的差異而有著截然不同的樣貌呈現,我們是一個在意細節的編輯團隊,想好好地說出屬於生活風格的醇厚故事。Every little detail matters.

更多此作者文章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