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 TV Series

2019年度十部最佳影集推薦:這些講出我們心底話的精采影集,值得一次追完

05 Jan, 2020
2019年度十部最佳影集推薦:這些講出我們心底話的精采影集,值得一次追完 Photo Credit:Chernobyl,來源: IMDb

要列出2019年度最佳電影榜單,是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要列出2019年度最佳電視影集榜單,那更分明是找死。

文字:龍貓大王通信

電視的黃金焦糖年代仍在持續,但是在我們幾乎已被各家電視台優質好劇轟炸的現在,決定好萊塢新地盤的串流大戰又已經開打,包括Netflix等各家串流平台無不使盡渾身解數,這讓我們的眼睛在2019年近視度數直線上升,即便你24小時追劇也不可能看完所有好作品——更別提那些品質普普的影集了。每部都神劇、每齣都遺珠,我們只能硬著頭皮推薦一點點,而且建議你看完文章後就馬上去補劇——不然2020年還有一票新劇就要來了。

#01:《魔水晶:抗爭時代》The Dark Crystal: Age of Resistance

我們可以提醒你無數次,《魔水晶:抗爭時代》是一部神劇。一來如今已經沒有人願意製作這樣全以人偶演出、加上電腦動畫的高成本作品;二來這還是操偶技術一流的漢森工作室作品,你可以懷抱任何疑問來看這部作品,比如「應該看起來假假的吧?」,然後被人偶栩栩如生的動作狠狠打臉。而且因為《魔水晶:抗爭時代》是前傳影集,代表你不需要補習也能看得懂。

但是不只是精美的人偶工藝技術,這部影集的劇情黑暗到連成人觀眾都會咋舌(所以請不要與孩子一起看),同時又能逆轉地令人熱血激動。習於為僕的弱小種族,該如何反抗他們冷血無情的主人們?這齣神劇沒有任何政治議題指涉,卻會讓現在的你時時想起現今香港。革命的火苗是從被欺壓的痛苦中萌生的,《魔水晶:抗爭時代》確保觀眾絕對會痛苦到感同身受,而雞皮疙瘩是觀眾的必然反應。這不是童話故事,這是一首獻給反抗心靈的頌歌。


#02:《屍戰朝鮮》The Kingdom

如果你喜歡1978年殭屍宗師喬治羅梅洛(George Romero)的社會批判經典電影《生人勿近》(Dawn of the Dead),那是否會覺得1978年之後的殭屍再也不嘲諷我們的社會結構而專心吃人了呢?可能吧,不過也許你該先看看描寫神秘瘟疫席捲17世紀朝鮮王國的《屍戰朝鮮》——當然,這種瘟疫會讓活人成為活屍。

殭屍在本劇不再只是吃人危機,甚至還是官僚用來秘密轉換政權的工具。殭屍與政治在此有了最完美的結合,成為一股批判階級意識、政治腐敗與偏見的強大力量。現在你手上沒有機關槍了,也沒有倚天劍,而且這些韓裔怪物跑得跟那些28天後的倫敦怪物一樣快,讓這齣古代殭屍劇,絕對比現代殭屍劇更加攝魂動魄。

《屍戰朝鮮》可不是殭屍版《紙牌屋》(House of Cards),在嘲諷剖析政治醜態之外,它一樣有刺激的武打場面、還有我們最愛的裴斗娜。《屍戰朝鮮》是讓人為韓國類型作品製作能力肅然起敬的一次證明,我們只能跪求第二季趕快出爐——得等到2020年3月。


#03:《核爆家園》Chernobyl

把車諾比核事故作為故事題材,可不像《鐵達尼號》這種災難愛情電影一樣受到歡迎。但是你會在每份2019年度十佳影集榜單上看到它,事實上,你可能還會在史上最佳影集榜單上看到它。這齣人人操著難解蘇俄口音的嚴肅迷你影集,曾經是IMDb有史以來影集最高評分的紀錄保持者。《核爆家園》還在艾美獎入圍19項提名,然後拿了10座獎盃回家。評斷這齣影集基本上是徒勞無功,因為它僅有五集,換句話說,看就是了。那麼多權威機構急著肯定它,你無須懷疑它是虛有其表。

一場地方電廠事故,如何成為全球災難?五集的迷你影集長度似乎不太夠,但《核爆家園》明顯能夠一心多用,它交代了事件的來龍去脈、交代了那些令人倒胃的殘酷死狀、它還能給我們當面一擊,警告我們全球暖化、擁核/廢核、以及永續能源這些議題不應該是雲端閒談,而是當務之急。電視巨人HBO砸下重金,讓本劇的歷史考據盡可能地真實,讓《核爆家園》這一次嚴肅的歷史剖析更顯犀利。


#04:《別人眼中的我們》When They See Us

雖然本劇是以1989年真實紐約中央公園五名青少年被控攻擊女性的冤案作為主題,但《別人眼中的我們》並不是近年流行的真實刑案翻案作品,曾入圍奧斯卡與金球獎的導演艾娃杜韋奈(Ava DuVernay),將這段不堪的歷史轉化為一齣勇於面對真相的誠懇社會劇,細看社會機構裡隱藏的種族歧視、誤判帶來的輿論批評、以及監獄系統如何建立我們這世代最有效的蓄奴機制。

《別人眼中的我們》僅有四集,但在劇情結構、攝影、剪接與配樂上幾乎沒有可挑剔的部份。這齣社會劇裡沒有英雄主義與一蹴可及的速食成就,只有美國真實家庭在面對一場毀滅人格的誤判中如何被摧毀、如何倖存下來的悲涼寫照。當最終施暴者自白的那一刻,你會感受到巨大的恐怖、同時心碎片片。


#05:《守護者》Watchmen

把《守護者》搞砸是件簡單任務:要改編引經據典指涉豐富的漫畫原著實在太困難了,電影版《守護者》那樣的表現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了。所以說實話,沒有多少人期待影集《守護者》這個談了超過十年的計畫,況且漫畫《守護者》原本也就沒有後續(後來出版社不顧作者意願自己搞了),影集要拍什麼實在是傷腦筋,這讓《守護者》影集看起來是場昭然若揭的騙局。但它真的帶給我們極大的驚嚇——這是好的意思。

戴蒙林道夫(Damon Lindelof)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這位主創並未選擇緊抓著電影版狗尾續貂,相反地,他遵循了原著漫畫中的龐克搖滾精神。而且有幸請來了蕾吉娜金恩(Regina King)與珍史瑪特(Jean Smart)這樣並非只靠美貌的硬底子演員,她們的演出讓超英雄電影裡那些號稱演技好的演員感到臉紅。

而且別忘了該死的這一點:《守護者》真的搞了隻大烏賊!我還記得電影版上映時,有漫畫粉絲對此憤恨不平。現在不用恨了。不管你對《守護者》有任何情緒、不管你對它的改編史有多少怨念、甚至不管你對超英雄作品有沒有興趣,《守護者》都是你渴望已久的影集作品——只是你還不知道。


#06:《破案神探》Mindhunter

《破案神探》看起來不像是一部適合追劇的影集,它會如此走紅出乎大家意外,它的節奏緩慢、還有許多需要思索的劇情細節、好像所有角色都在抽菸、與那些難堪的尷尬或是難忍的暴力案情暗示。但是黑暗大師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再次證明,他可以搞定一部兩小時的電影,而長達10集的影集也不會難倒他——況且《破案神探》現在已經有兩季20集了,他一樣能讓這20集沾滿已然發黑的鮮血,讓你背脊發涼,死者的屍臭在你鼻中揮之不去。如果你不相信,不妨在午餐時刻觀賞《破案神探》,你會發現那是個爛決定。

第二季沒有蕭規曹隨第一季的規模,它擴張劇情支線,而且往合理但我們不願意碰觸的禁忌題材前進:長時間工作的父親疏於家庭、同性戀者面對慾望與自由的拉扯、而膽敢與惡魔細語的傢伙,終於無法忽視邪惡對他的影響。《破案神探》第二季有更多我們熟悉的懸案與兇手,連查爾斯曼森(Charles Manson)都登場了——比他在《從前,有個好萊塢》裡表現地更鮮活。但是這些安排並非只為刺激觀眾的獵奇窺視癖,再強調一次,這些新元素都是劇情合理發展的結果。其實《破案神探》的劇情鋪排極為嚴謹細膩、角色性格完整通順,它絕對是歷史留名的刑偵劇經典。

不過我們要再次看到新一季的《破案神探》,還得等上許久時間,這給了你一個補劇的最佳空檔。記住,別跟別人一起看,《破案神探》只適合你與你的黑暗面一起欣賞。


#07:《北愛少女》Derry Girls

也許北愛爾蘭題材對台灣觀眾而言非常陌生,90年代北愛爾蘭有動盪的政治情勢與不安的社會內部衝突,這似乎代表如果對北愛爾蘭一無所知的觀眾,沒有辦法享受《北愛少女》的樂趣。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我希望網飛能夠修改《北愛少女》的標題,這樣就有更多人會對它感興趣:《北愛少女》應該更名成為《北爛少女》才對。

青春少女超北爛,即便在街頭有炸彈攻擊、還有超厭世天主教修女的北愛爾蘭也一樣,而且更意外地,《北爛少女》幾乎跟《去吧!稻中桌球社》一樣白爛。這得歸功於本劇的所有角色,讓人好奇到底選角總監到哪裡找來這些顏藝一流又自甘下流的演員們,讓這些每天不事生產的高中少女賤得令我們一眼傾心。

《北爛少女》是這份榜單裡最無殺傷力、最放鬆、最能讓人笑到胃穿孔的娛樂作品。如果妳覺得《荒唐分局》(Brooklyn Nine-nine)很好笑,那妳一定要試試《北爛少女》,如果你喜歡《美國派》(American Pie)那些沒救美國少年,那《北爛少女》證明青春少女才是禍水——而且往往禍己禍人。


#08:《殺手進城》Barry

一段《周末夜現場》的喜劇段子大概6、7分鐘左右而已,所以《周末夜現場》諧星比爾哈德(Bill Hader)將自製自演黑色喜劇影集《殺手進城》時,著實令人擔心他會不會上氣不接下氣。如同《周末夜現場》前同事安迪山伯格(Andy Samberg)也自製自演喜劇影集《荒唐分局》,但是《荒唐分局》有很多角色可以互相搭哏,而《殺手進城》更像是一部獨角戲,意味著我們必須一直瞪著哈德最擅長的死魚臉,這讓《殺手進城》看來遲早得砍檔下台。

結果艾美獎告訴我們答案:《殺手進城》值得讓哈德拿到一座2019年度視帝金盃。海德飾演的殺手巴瑞,有點像光頭海森堡、有點像《廣告狂人》的唐德雷柏(Don Draper),一樣充滿危險又神秘的氣質。但是海森堡或德雷柏可擺不出巴瑞的死魚臉——這個角色自有獨特風格,除了神秘與危險之外,他還很厭世厭己。第二季裡我們繼續質問巴瑞為何要放棄殺人事業的真正原因,並且等著見識這個畢生只會殺人的殺手,在放棄維生技能後是否就一無是處。

但我們已經知道哈德絕不可能一無是處,因為諧星講笑話好笑是本職,但諧星講一個極度抑鬱的悲慘故事卻能卻講越好笑,這是功力。講白了,HBO撿到一塊大寶了。


#09:《曼達洛人》The Mandalorian

大家都喜歡Baby Yoda,即便我們之中許多人甚至沒看過《曼達洛人》,但是尤達不是我們愛上《曼達洛人》的唯一原因。這齣星戰影集真正做到了輕車簡馬、舉重若輕,而這才是真本事。你可以40年來沒看過任何星戰電影,卻仍然能享受《曼達洛人》的西部賞金獵人解任記。主角並不像星戰電影裡那些腳不落地的英勇主角們,《曼達洛人》講述電影無力(或無意)關注的銀河邊疆故事,你能看到過去那些驚鴻一瞥的外星小角色們,聽聽他們不靠譜的抱怨。那裡沒有原力、沒有反抗軍襄助,只有看誰拔槍快、還有誰能先想到所有人行動的後著。

每集半小時的輕簡篇幅讓觀眾容易消化;沙人(Sand people)等復古角色的復活令老粉絲感動;然後還有Baby尤達,這實在是太邪惡了,《守護者》與《核爆家園》都沒用上這種狠招。《曼達洛人》是星戰宇宙最甜美的結晶,讓人懷疑過去十幾年這個影像宇宙都在忙些什麼。但至少現在我們有了《曼達洛人》,我們很願意未來十幾年繼續收看這部傑作。


#10:《倫敦生活》Fleabag

如果《倫敦生活》要稱第二,那麼沒人敢稱第一,在它引起全球熱潮之前,許多明星與創作者們,已經先行拜服這部描繪當代倫敦單身女子生態的喜劇影集。才華洋溢的菲比沃勒布里奇(Phoebe Waller-Bridge)自己編寫劇本並且主演,她在劇中經常打破第四面牆的手法雖然並不稀奇,但許多打破第四面牆的角色,卻沒人像菲比這樣會問觀眾如此尖酸犀利的問題——而且她切換第四面牆是如此流暢,幾乎完美地模擬了每個人的內心小劇場。

你也許會誤認《倫敦生活》只不過是另一部《BJ 單身日記》,那是大錯特錯。《倫敦生活》非常尖銳、非常冰雪聰明、而且緊緊抓住它的主旨、堅定主角的無可救藥——不會有廢材突然聖女化這種蠢設定。她廢得無可救藥、廢得令人生氣、廢得令人生氣自己為什麼跟她一模一樣。

一時間,整個電視圈都想要抄襲《倫敦生活》的元素,而星戰宇宙也跑來搶菲比——她演出了《星際大戰外傳:韓索羅》裡的女機器人;007也跑來搶菲比——她參加《007:生死交戰》的編劇工作;然後她竟然沒把《倫敦生活》第二季搞砸。而且還成功推銷了美國觀眾不熟悉的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Scott)——現在他的外號叫做「火辣神父」(Hot Priest)。《倫敦生活》第二季繼續如連珠炮一般質問我們的人生、質問愛自己到底有沒有意義、質問死亡能不能消除我們的不安感、然後繼續滾床、乾杯、又滾床、回家、怔怔地沉默著。

如果《慾望城市》成功捕捉了2000年代都市女性的不安與搖擺,那麼《倫敦生活》就是完美的2010年代寫照,在這個連說「不安」都嫌矯情的年代,還好有菲比講出我們真正羞於啟齒的心底話。

本文經電影神搜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劉怡廷



電影神搜

累積了眾多探員的支持能量,在電影內容這塊豐富迷人卻又充滿挑戰的環境下繼續往前破關!提供最新電影情報、新聞、影評、影片等,期望影迷們都能在這個網站找到你想瞭解的電影資訊。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