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Uniform

為消弭貧富差距而誕生:日本學生制服文化

04 Jan, 2020
為消弭貧富差距而誕生:日本學生制服文化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日本有八成的學生制服都是由日本岡山製造,何時從和服變成現今的立領制服,其中的文化差異造成什麼影響,值得一讀的日本學生制服演變。

文字:小荒唐

春天,是迎接百花盛開的季節,也是學生們展開新學期的重要時刻。2018年4月,當進入東京銀座泰明小學的新生穿上新制服,卻引發極大爭議,因為他們的制服是由義大利名牌亞曼尼(Armani)設計、松屋百貨製作,全套要價九萬日幣,比中學制服還要貴2倍,而且泰明小學為公立小學,名牌制服不只引起炫富、階級排他的爭議,之後更發生學生遭路人拉扯衣服或言語攻擊等情形。引起家長高度擔憂。

shutterstock_1407711881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以消弭貧富差距為出發的日本制服起源

日本最早採用西式之制服的是1873年開校之「工學寮」(東京大學工學部的前身)。在此之前,沿用藩校制度,學生上學穿著無帶刀腰帶和服。後為了降低學生因貧富差距而產生的自卑感,以當時日本軍服為範本設計出男子立領制服。女學生則多穿著袴搭配西式鞋為制服。

1921年以降,為了增加方便性及活動力,以英國皇家海軍的水手服為範本的制服被許多學校引用。原是為了消弭貧富差距、隱藏差異的制服,卻有公立小學選用國際名牌,也難怪引起大眾討論。

每天長時間穿著的制服,除了樣式設計要美觀又能代表學校文化外,更需考慮的是衣料的質感、舒適度及耐久性。例如需使用柔軟、排汗的布料,材質甚至是可以直接丟洗衣機洗也不易起毛球。另外,針對學生制服的檢驗特別嚴格,需要通過檢針濟,也就是利用儀器進行金屬物質檢測,以及時發現是否在縫製過程中有斷針留在服裝或配件裡,對穿著的人造成傷害。

shutterstock_1573822459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日本八成的國高中制服製造來源地——岡山

日本全國高中約5100所;中學約1萬800所,加上部分小學或大學,共約2萬所學校規定穿著制服。但您知道嗎?其中約80%都是在岡山製造的。日本國內約50家制服製造商,半數以上位於岡山,前三大製造商蜻蜓牌(トンボ学生服)、明石被服興業(富士ヨット学生服)、菅公学生服(カンコー学生服)的總公司也都位於岡山。

江戶時代岡山地區的主要經濟作物是稻米,當時統治的池田藩為了增加稻米產量,進行瀨戶內海淺海區的開墾,但土壤因為鹽害而無法種植稻米,轉而栽培棉花。岡山地區面向瀨戶內海的區域紡織業一直非常興盛,所出產的真田紐或足袋非常受到歡迎,地方上紡紗和織布的設備完善。進入明治中期,穿著主流轉變成洋式西服,足袋的市場變小,在思考地方產業轉型的過程中鎖定了制服的這個領域。

會專注於生產制服,主要是因為岡山的棉花纖維較粗且短,製成的織物的堅固耐用,最適合用來做成制服。加上岡山距離東京或大阪這些大都會區遙遠,接收流行資訊的速度比較慢,生產制服這種一旦決定就常年不變的商品是最理想的。現在許多學校所採用的立領設計,就是來自於岡山。

下回看到日本學生穿著制服,不知您會不會興起一個念頭:「這八成是made in OKAYAMA吧!」如想進一步探索日本學生制服的歷史與演變,可以到岡山児島學生服資料館走走,這是日本被服株式會社旗下的博物館,講述了兒島地區學生制服業的歷史,館內陳設約200件物品,包括昭和初期到當代的制服或廣告看板。二樓還有各式各樣的制服,讓參觀者自由試穿拍照,體驗扮裝的樂趣。

shutterstock_1525369175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兒島除了是日本制服的最大生產地,還以出產高品質丹寧聞名,當地就有一條牛仔褲大街,隨處可見掛在街道上方的丹寧隨風飄揚

兒島学生服資料館

地址:岡山県倉敷市児島下の町5-5-3
時間:10:00~17:00(入館免費)
交通:搭乘JR瀬戸大橋線至「児島站」下車,轉乘下電巴士至「琴浦西小学校」下車,徒步約3分鐘,或搭乘計程車約7分鐘。

本文經日本巡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蔣尚仁
核稿編輯:劉怡廷

日本巡旅

《日本巡旅》是由一群旅居日本的華人(還有幾位日本人)組成,以發生在日各地的故事作為切入點,將日本文化的多元樣貌傳遞,以提升旅人在旅行過程中的文化意識。提倡「作個暫時的地方居民」的旅遊型態。將各地資訊連同地理資訊進行視覺化,幫助人們發覺那些曾經被埋沒的「好地方」。為所有旅人構建一個可以輕鬆製作只屬於自己心儀旅程的輔助工具。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