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Posters

手繪海報的文藝復興|掀起畫師之戰的《星際大戰》各種海報版本

08 Dec, 2019
手繪海報的文藝復興|掀起畫師之戰的《星際大戰》各種海報版本 Photo Credit:Star Wars,來源:IMDb

1977年,《星際大戰》的第一槍掀起了一場手繪海報大師的大戰。被導演George Lucas延攬來繪製海報的幾位設計師激烈競爭下,不僅在短短一年之內創造出一款又一款經典星戰海報,也促成了統治好萊塢百年的手繪海報王朝極可能最後一次的文藝復興。

文字:葉郎

「George Lucas自己很想要當畫家。他熱愛繪畫。他一心只想用繪畫當海報,因為他覺得只有手繪海報才能直達人心,對他來說照片做不到這個效果。」和George Lucas合作多年的手繪海報大師Drew Struzan曾說。

1977年,《星際大戰》(Star Wars)的第一槍掀起了一場手繪海報大師的大戰。被導演George Lucas延攬來繪製海報的幾位設計師激烈競爭下,不僅在短短一年之內創造出一款又一款經典星戰海報,也促成了統治好萊塢百年的手繪海報王朝極可能最後一次的文藝復興。而以下,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銀河系,最後幾位手繪海報絕地大師的故事。

MV5BMTQ3NDU5NTI1OF5BMl5BanBnXkFtZTcwNzgx
Photo Credit:Star Wars,來源:IMDb

A式海報:Tom Jung的正邪不兩立

《星際大戰》第一款正式電影海報出自華裔自由設計師Tom Jung。他的經典作品包括1976年《天魔》(The Omen)、動畫版《魔戒》、《現代啟示錄》和史上最成功的電影重映:1967年《亂世佳人》重映版經典海報。事實上,《亂世佳人》海報中那種躍出紙面的巨大史詩浪漫感正是George Lucas決定雇用Tom Jung的原因。

設計師收到導演的指示是希望這款海報可以呈現「正邪不兩立」(Good over Evil)的史詩感。於是他引用了Lucas喜愛的「劍與魔法」奇幻電影風格,讓袒胸露乳的Luke高舉光劍壓制住背後黑壓壓的Darth Vader邪惡大軍,露出大腿的Leia公主則持槍站在Luke身前。

螢幕快照_2019-12-05_下午12_55_33
Photo Credit:Star Wars,HYPEBEAST提供

因為製片希望Leia公主在海報中能夠有更驚艷輝煌的效果,Tom Jung用自己的妻子當Model,一再微調Leia的髮型和姿勢。繪製出來的最後成果讓Carrie Fisher的星媽Debbie Reynolds愛不釋手,於是私下又請Tom Jung畫了一個版本。所以這張後來被稱作A式海報的原畫除了收藏在Lucas的天行者牧場那一幅原作之外,在已故的Carrie Fisher家中還掛著絕無僅有的另外一幅重繪版。

Tom Jung稍後也替《帝國大反擊》(Empire Strikes Back)繪製了一款海報,但那一回合他輸給了自己:Lucas另外找了別的設計師仿製了他的《亂世佳人》版本,以幾乎一模一樣的構圖大賣Han Solo和Leia那深情一吻。Tom Jung版本的《帝國大反擊》海報反應遠輸給了仿《亂世佳人》的那個版本。

螢幕快照_2019-12-05_下午1_00_13
Photo Credit:Star Wars,HYPEBEAST提供

附帶一提,Tom Jung近十幾年從獨立設計師轉型做分鏡故事板的服務,李安版本的《綠巨人浩克》(Hulk)就是他繪製的。


B式海報:Hildebrandt兄弟的漫畫風

雙胞胎兄弟Greg Hildebrandt和Tim Hildebrandt活躍在繪本、漫畫和手繪年曆這個極為特殊的市場。他們以熱賣的《魔戒》主題年曆名譟一時,也和漫威與DC長期合作繪製漫畫封面。

據說《星際大戰》電影上映前,George Lucas開始覺得Tom Jung交出的A式海報太過黑暗(明明就是他自己跟人家說要「正邪不兩立」),所以秘密透過廣告公司找畫家,想要趕在上映前繪製另外一個版本的海報。Hildebrandt兄弟接到案子的時候距離交件已經只剩36個小時,而且他們拿到的素材僅有幾張黑白劇照,以及導演語意不明的簡單指示:希望多一點「comic-booky(漫畫風?)」。

螢幕快照_2019-12-05_下午1_01_59
Photo Credit:Star Wars,HYPEBEAST提供

他們不眠不休地趕工,在Tom Jung的構圖基礎上加上了妖異的藍綠光影,並讓Luke和Leia沐浴在暖色調的光線下。Luke舉著光劍的姿勢大同小異,Leia公主的姿勢則還要再狂放一點。交件時還臨時被告知要把機器人畫上去,兄弟倆甚至是當場在廣告公司辦公室動筆補上C3PO和R2D2。

結果Hildebrandt兄弟這場推翻A式海報的秘密政變並不成功。B式海報最後僅止於使用於英國市場,其他國家仍然繼續使用Tom Jung的A式海報,直到兩個月後C式海報半途殺出……


C式海報:Tom Chantrell終於畫對了造型

還有喔!?真的還有!《星際大戰》之所以一部電影就產出這麼多款海報,除了是因為上映期超長而且還連續好數年不斷重映之外,整部電影遊走奇幻、科幻兩個類型的模糊地帶上而且一再改動的製作細節,也讓殺青前就早早畫好的海報經常無法正確涵蓋電影成品。

比方《星際大戰》製片Gary Kurtz就一直覺得幾個主要角色在現有的A式、B式海報中沒有得到凸顯。也不能怪前面兩版海報的設計師,他們手上只有黑白劇照甚至根本是未定稿的設計概念圖當成參考,所以後來的觀眾才會覺得這兩版的角色造型都怪怪的。

螢幕快照_2019-12-05_下午1_05_44
Photo Credit:Star Wars,HYPEBEAST提供

就在這時候,設計過《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大洪荒》(One Million Years B.C.)和《著魔》(Possession)的英國海報大師Tom Chantrell得到了所有海報設計師羨慕不已的機會:他得以坐在戲院看完《星際大戰》才開工設計,而且還有長達一個月的充裕時間完成他的C式海報。

一生畫過超過7000張海報、以快筆著稱的Tom Chantrell,空前絕後地花了一整個月畫這張千呼萬喚始出來的C式海報。製片和導演都非常滿意,原本只打算用在英國取代B式海報,最後連其他國家已經掛在戲院海報牆上兩三個月的A式海報都被C式海報完全取代,隨後還以C式海報在奧斯卡競賽中宣傳拉票。


D式海報:Drew Struzan的隱藏版海報

對,還沒完呢!如果1977年這場手繪海報大戰算是Tom Chantrell勝出,那在1978年的延長賽中出現的設計師Drew Struzan才是真正的最後贏家。

1977年的《星際大戰》隨後還在1978年、1979年、1981年、1982年一再重映,這還不包括George Lucas後來用他發現的新玩具CGI塗塗改改之後的重映版本。Dew Struzan小試身手地替Lucas繪製了1978年的紀念版海報。

螢幕快照_2019-12-05_下午1_07_17
Photo Credit:Star Wars,HYPEBEAST提供

少為人知的是Dew Struzan第一次替Lucas幹活就差點搞砸。畫完主要畫面之後Struzan才發現自己居然完全忘記要留位置擺客戶的姓名和其他演職員資訊。他的絕妙解決方案是把已經畫好的海報底下再墊一張繪有木紋的更大張畫紙,感覺好像重複貼上好幾張海報的海報牆一樣,然後趕緊在超出的空白部份補上導演大人George Lucas的名字以及Obi-Wan的畫像。

這款「海報中有海報」的D式海報曝光有限,知道的人不多。但它開啟了Drew Struzan和George Lucas長達數十年的合作關係,完成了星戰前傳、印第安納瓊斯系列等系列電影海報。此外,Struzan還持續完成了包括《回到未來》系列、哈利波特系列、《銀翼殺手》等等經典海報,讓手繪海報的王朝趕在一顆名為Photoshop的彗星來臨之前最後一次統治地球。

本文經HYPEBEAST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劉怡廷

HYPEBEAST

創立於 2005 年的國際知名線上潮流生活資訊媒體HYPEBEAST,以街頭時裝與球鞋文化為主軸,延伸至藝術、音樂、設計等流行文化領域 。團隊橫跨歐美、日韓與中港台,憑藉獨特觸覺、極具視覺衝擊之影像, 從最新、最多元化的時尚資訊,到專題報導、造型特輯,24 小時無間斷供應,與讀者一同見證著潮流文化之發展。創立於 2005 年的國際知名線上潮流生活資訊媒體HYPEBEAST,以街頭時裝與球鞋文化為主軸,延伸至藝術、音樂、設計等流行文化領域 。團隊橫跨歐美、日韓與中港台,憑藉獨特觸覺、極具視覺衝擊之影像, 從最新、最多元化的時尚資訊,到專題報導、造型特輯,24 小時無間斷供應,與讀者一同見證著潮流文化之發展。

更多此作者文章

一圖看懂 懶人充電救星!亞果元素Mag 5五合一磁吸充電站

24 May, 2023
一圖看懂 懶人充電救星!亞果元素Mag 5五合一磁吸充電站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現代生活與科技產品緊密相融,手機、平板等3C產品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同時,「充電」開始成為令人煩惱的生活問題,如果家中插座數量有限,無論你買多少充電器,仍無法完美實現所有設備一次充好充滿的小小願望;而更多的行動電源,只會讓需要充電的東西變得更多,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買個可以一機多用的多功能充電站呢?

現代生活與科技產品緊密相融,手機、平板等3C產品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產品無線化、電子化,「充電」開始成為令人煩惱的生活問題──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替裝置充電,計算時間,再替下一個裝置充電,就像無止盡的輪迴;甚至一不注意,隔天只能看著手機或行動電源閃爍紅光,然後產生「電量是否夠撐到今日結束」的焦慮與煩躁,甚至心想要不乾脆多買幾個充電器或行動電源......

如果家中插座數量有限,無論你買多少充電器,仍無法完美實現所有設備一次充好充滿的小小願望;而更多的行動電源,只會讓需要充電的東西變得更多,把原本簡約單純的生活步調變得更混亂──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買個可以一機多用的多功能充電站呢?

【亞果元素】Mag-5-五合一磁吸充電站_完稿_(1)
多工合一的亞果元素Mag 5五合一磁吸充電站 打造磁吸行動電源的家

為拯救總因充電煩心的你,智慧生活方案品牌亞果元素最新推出有求必應的完美存在「Mag 5五合一磁吸充電站」!它在長寬高不超過15公分、重約535公克的小巧尺寸中,將上述的惱人問題化繁為簡,一次滿足「磁吸行動電源充電座」、「磁吸行動電源」、「無線耳機充電盤」、「Apple Watch充電器」、「USB-A充電孔」五項功能!

  • 磁吸行動電源充電座

支架上方的「磁吸行動電源充電座」,為專屬的磁吸行動電源量身打造一個家,不只隨裝隨充、拆卸即用,在替行動電源充電的同時還能化身手機磁吸充電支架,磁吸行動電源、手機一起充,出門再也不怕沒電!

  • 磁吸行動電源

Mag 5內附的磁吸行動電源,背後設有輕便支架易拉易用,0~180度可調角度,加上磁力充足穩定,實測裝上iPhone 14 Pro Max使用依然穩固。更方便的是,它不只支援iPhone MagSafe磁吸無線充電,還可以用USB-C孔提供最高20W的有線快充,一次同時充兩個裝置。

  • 無線耳機充電盤

充電站底座上的貼心圓形止滑圈內為「無線耳機充電區」,提供無線充電款AirPods或其他具無線充電功能之藍牙耳機充電,支援最高5W的充電速度,內建的智慧充電指示燈,讓充電狀態一目瞭然。

  • Apple Watch充電器

充電站後方的可拆式「Apple Watch充電器」提供Apple Watch全系列充電使用;也可拆下單獨使用。拆卸後,接上USB-C充電接頭,讓你隨插隨充,隨附保護蓋,電力輕鬆帶著走!

  • USB-A充電孔

最後的小巧思則是底座後方的USB-A輸出孔,支援5W瓦數輸出,可透過有線的方式提供手持風扇等生活小物輕鬆充電,算是非常貼心周到的設計。

專屬磁吸行動電源的家,不再擔心出門時才發現電池沒電!

總上所結,這款「亞果元素Mag 5五合一磁吸充電站」根本就是磁吸行動電源最溫暖的家,不只提供磁吸行動電源、iPhone、藍牙耳機等多裝置同步充電,在替磁吸行動電源充電時,竟然還能變身成為磁吸充電支架等多重功能!

圖片11
Photo Credit:亞果元素
將行動電源放置在充電區,即可為行動電源充電及手機充電,再也不怕出門才發現沒電。
全台唯一!磁吸行動電源化身為五合一充電站!

Mag 5內附的磁吸行動電源容量為5000mAh(毫安培),背面內建加寬隱藏支架,0~180º 無段式設計,完美停留在你需要的角度。磁吸充電與有線充電雙管齊下,最高支援USB-C孔20W的快速有線輸出,一機雙充。 只需短短30分鐘就能讓iPhone從0~50%電力滿滿!

圖片33
Photo Credit:亞果元素
Mag 5同時支援磁吸行動電源、iPhone、AirPods、Apple Watch、USB-A生活小物充電。
圖片_3
Photo Credit:亞果元素
下方圓形大底座支援無線充電款AirPods及具有無線充電盒之藍牙耳機充電。
圖片44
Photo Credit:亞果元素
Apple Watch充電器拆卸後可使用USB-C接上其他裝置。
圖片_5
Photo Credit:亞果元素
底座大面積接觸桌面,穩固耐用,不怕一碰就東倒西歪。獨特可調式支架設計可上下調整最佳角度。
圖片_6

當行動裝置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懂得妥善照顧它們也就是在造福自己。有了亞果元素Mag 5五合一磁吸充電站,回到家只要將磁吸行動電源輕輕一放,再將常用裝置一起擺上,一機滿足所有充電需求,就是一座收納控必須擁有的完美藝品。──再也不用盯著充電進度,隨時更換充電裝置,或是一堆線材凌亂滿桌,Mag 5提供了多樣充電場景,說是懶人生活救星也毫不為過!

除此之外,產品本體及內置電芯同時通過了經濟部標準檢驗局BSMI與NCC等國家級五項認證,並符合CE、FCC、RoHS等多項國際認證,本體充電站及行動電源皆提供 1 年完整保固服務,使用上安全無虞!

歡迎點此,亞果元素官方網站了解更多產品詳細資訊。

品牌贊助

由every little d《廣編團隊》製作,由品牌贊助,針對某個特定議題進行研究與探討,不使用浮誇字眼,致力用客觀的角度提供讀者以另一個角度了解商業行為背後發生的議題。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