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師雲集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中,有個充滿溫柔與關懷的台灣身影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在2019年來到了第四屆,而有一位台灣藝術家,默默地從正式開辦前就與藝術祭結緣,參與了每一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展出,他是林舜龍,今年的新作《跨越國境・波》在小豆島展出,以超過4000根竹子打造成彷彿海膽的外型,呼應今年藝術祭的「海洋生物」主題。
瀨戶內海由日本的三個大島:本州、四國、九州所包圍,是日本最大的內海,與沿岸地區合稱為「瀨戶內」。 瀨戶內海自古就是海上交通的重要路徑上,在1960年代以後,區域內更因經濟高度發展而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工業開發,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面對污染與人口老化等議題,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總策劃北川富朗提出「海的復權」概念,要翻轉瀨戶內區域「被遺棄」的狀態;而林舜龍在2013年參與的作品《跨越國境・海》(種子船)以八八風災的漂流木為素材,在概念上很近似,都是要用藝術來「翻轉」。

「跨越國境」的種子,如何種下?
林舜龍在2010年就參與了首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只是當時是以「資料展」的方式,在豐島的「島廚房」展出未來作品的藍圖。當時構想的作品,是打造一艘漁船、從台灣開到日本,變成「移動的美術教室」,然後在瀨戶內海「跳島」巡迴。
2013年第二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時,因為漁船本身的限制和預算等考量,加上回應當時北川富朗提出的「航海」和「遷徙」的概念,創作概念從「漁船」變成了「種子船」。當時,林舜龍想到以前航海都是隨著洋流和風向而行,於是決定用「海漂植物」棋盤腳作為主題、漂流木為素材。
即使確定了種子船的概念與素材,一開始的構想和最後的成果仍然很不一樣:原本想做成直徑三公尺大小,最後變成了直徑九公尺。林舜龍解釋:「因為漂流木有它本來的個性與形狀,我們是依據這些來組構。」順應自然材質的結構,自然而為,是林舜龍的溫柔。直徑三公尺和九公尺會打造出完全不同的空間,三公尺的空間人也可以進去,但只能容納一兩個人;九公尺的可以進去80個人,在裡面可以表演、辦活動,像一個小劇場。使用空間的方式,也因著空間尺度的不同,而有所轉變。

在台灣與日本間來回遷徙的種子船
準備2013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時,林舜龍與團隊先在台灣石門進行試組裝,再到豐島重新搭建展出。當屆藝術祭展期結束後,雖然豐島居民希望作品能留下,但終究還是無法成真。最後,瀨戶內所在地的香川縣傳回了好消息:當地政府決定購藏這件作品,決定種子船將永久設置於高松港現址。
因為這次是永久的設置,所以重新搭建時選了比較厚實的表面材、更做了防腐處理,花費比較多功夫。雖然如此,沒想到種子船現在所在地可能要蓋體育館,再次面臨「遷徙」的宿命;目前相關單位還在討論,作品可能會遷移到瀨戶內海的某座島上。林舜龍對此有一個大膽想法:「種子船如果可以直接在海上漂過去,畫面一定很吸引人!它本來就是『船』啊。」
跨越國境也跨越時空:系列作品的傳承與延續
進入種子船之中,外界的光影、自然的風與聲音都會透過板片間的縫隙而進來,是很奇妙的體驗。林舜龍說:「尤其2013年是放在豐島的海邊,本來是很炎熱的地方,進去就變得很涼快,一邊還可以聽著海的聲音,很舒服。待在裡面的感覺就像是在媽媽的母胎內。」

完成《跨越國境・海》的種子船後,林舜龍在2016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帶來另一種震撼——由海灘上的196個小孩泥像組成的作品《跨越國境・潮》。2016年時,媒體上大量傳播一張令人心碎的敘利亞男童倒臥沙灘照,林舜龍看了之後「感到深淵一般的痛」,因此創作出這件作品;196個泥像就代表來自196個國家的小孩(日本所承認的國家數)。
《跨越國境・潮》的小孩是用當地的海沙、黑糖、糯米粉等天然素材塑成,這些小孩與象徵著母親的木頭種子船,相較之下非常脆弱。196個小孩的泥像隨時間而漸漸溶於海潮中,但在泥像全都消失後,林舜龍今年打造了一個不會消失的小孩銅像,延續作品的生命。
種子船的母胎意象,到了以「海洋生物」為主題的2019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變成了《跨越國境・波》海膽外型、「萬神殿」般內在的空間,同樣也像是一個胎體。從《跨越國境・波》空間裡的陽台,可以看到站在海中的小孩,往海的方向延伸的竹子,就像是要伸往整個世界,將2016年時溶於海中的孩子們都召喚回來。


一半生活一半創作
林舜龍回憶種子船在豐島和高松截然不同的境遇:「在豐島的時候,居民都會來問候、幫忙、也會送東西;在高松港就是單純的工程,因為高松跟台北一樣是都市,大家都很忙,而且作品所在的廣場旁邊是辦公室和海景豪宅,跟當地的互動就更少了。」
其實藝術祭的國際志工「小蝦隊」和行政團隊的本營都是在高松,當地在藝術祭時期也會辦很多活動,相對資源比較多;但以林舜龍參與的經驗來說,反而是像資源比較少的豐島,民眾參與程度很高。林舜龍每次參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作品都有許多台灣的志工支持,多半是放暑假的大學生,他半開玩笑地說:「大部分來過一次之後都不敢再來第二次!因為太辛苦了。」
原以為志工的任務就是幫忙完成作品,但其實是「創作跟生活一半一半」,許多志工的任務是跟生活有關,負責煮飯、掃地、跟當地阿公阿嬤聊天交流等。也因為不是只有創作,即使當地居民多半上了年紀,也還是能貢獻一點心力幫忙。

從2013年的「種子船」到2019年的「海膽」,其實林舜龍的作品中都充滿一種溫柔,充滿他對世界的關懷。參觀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時,除了難得的美景以外,也別忘了細細品味每件作品背後,由藝術家、團隊與居民所付出的心意,讓那份溫柔也在自己心中萌芽吧。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劉怡廷
從古至今都將頭髮視為美之象徵的國度:日本百年品牌KOIZUMI告訴你如何養護秀髮

可易家電即將引進將造型、梳理、潤澤、按摩等各項功能集於一身的好梳──日本知名百年美髮品牌KOIZUMI天然鬃毛負離子美髮舒吧梳,為臺灣愛美的消費者帶來SPA級的極致享受!
日本人非常重視個人外在形象,尤其願意花許多心力在頭髮保養及造型整理上,也覺得打理好自己的外觀是件療癒生活也療癒自己的事,真正將「美」這件事日常化。
因此,在日本已擁有近300年品牌歷史,且連續10年成為日本市佔前三大美髮品牌的KOIZUMI,將消費者追求的理想具體化,積極推廣各式滿足消費者的美材產品,不僅訴求產品價值,也提供新生活型態的觀念,以溫柔、療癒貫徹品牌核心價值。
此次的KOIZUMI新品──天然鬃毛負離子美髮舒吧梳是業界最強唯一有9合1功能的美髮梳,推出時風靡全日本,截至目前在全球銷售超過150萬支。這次終於要引進臺灣上市,正式席捲全台!


梳子的重要性體現在解決髮絲問題
KOIZUMI舒吧梳擁有每分鐘4,500次音波振動及雙重負離子補水功能,在每一次梳髮的過程中,輕易梳開髮結及潤澤髮絲,大大減少髮結造成的斷髮問題,並同時達到髮絲的保養效果。

梳子不再只是用來梳頭
現代人一身的文明病,其實都是壓力所致。KOIZUMI還特別與日本知名毛髮診斷師本山典子合作推出「七步按摩法」,藉由KOIZUMI舒吧梳及獨家按摩法,在梳髮過程中釋出強力磁氣來按摩頭皮、舒緩疲勞並放鬆緊繃感,讓梳頭也能成為一種舒壓的管道。

每根髮絲都梳到才是對的梳頭方式
KOIZUMI舒吧梳以獨家首創技術,由天然豚鬃毛結合金屬鋼針設計成W型的梳齒,使每次梳髮都能觸碰到頭皮,從髮根至髮尾,讓頭皮至髮絲每一處都能被照顧到,保持水潤、提升亮澤度。

小小的梳子其實蘊含著日本匠心工藝
KOIZUMI舒吧梳的梳齒以金屬鋼針與天然鬃毛相互交錯設計、搭配菱形格紋的氣墊,加上流沙珠光感的梳身及金屬流線型的描框,使典雅韻味油然而生。在獨具匠心的設計背後,一支便於隨身攜帶、又能展現時尚美感及多種功能的好梳,正是其風靡全日本的重要原因。
「日本KOIZUMI天然鬃毛負離子美髮舒吧梳」結合梳理、造型、按摩舒壓的功能,給每位使用者帶來SPA級的極致享受,這也是舒吧梳名稱由來。除此之外,還有抑制靜電及便攜式USB充電的設計,不論功能還是外形都讓人感受到滿滿的用心及貼心。
KOIZUMI舒吧梳超早鳥優惠這裡看。
點此認識更多可易家電代理的產品。

本文章內容由「可易家電」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