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l Lagerfeld

「大量珠寶、性感的女孩,一點也不Chanel」老佛爺跌破眾人眼鏡的首場香奈兒

27 Aug, 2019
「大量珠寶、性感的女孩,一點也不Chanel」老佛爺跌破眾人眼鏡的首場香奈兒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書本愈疊愈高,卡爾看書、找靈感、剪貼、篩選、排列、觀察,並且想著香奈兒。晚上他還是會到「皇宮」,不斷細細觀察,親眼見證這些活生生的題材。

文字:Laurent Allen-Caron|翻譯:韓書妍

40年前,也就是1978年,蒙馬特大道上的老劇院被改成夜店「皇宮」(Le Palace),在季斯卡總統任內吸引許多熱愛狂歡的年輕人。珍妮.貝樂站在門口,決定哪些男女可以加入夜行的派對動物:「高傲的人不能進去。很蠢的人也不能進去。如果你一副不想狂歡的樣子,你也進不去。但是如果你又高傲又蠢又無聊,不管是不是穿球鞋都能進去。罩子要放亮點。」賈克正在吧臺旁邊搭訕男孩們。

荻安.波沃-珂容隨著迪斯可音樂跳著舞:「皇宮真的棒呆了。當然,想也知道我們一定酒精、毒品、性愛全都來,但是我們除了自己,沒有傷害到任何人。」卡爾拉格斐手中拿著折扇,蜻蜓點水般地來一下就走。

「當年除了卡爾,所有服裝設計師每天晚上都狂歡到天亮⋯⋯那些人包括賈克.巴雪、高橋賢三、伊夫.聖羅蘭⋯⋯等,他們非常熱愛夜生活,從中汲取風格和穿搭的新資訊。」巴黎夜生活的大人物帕姬塔.帕坎(Paquita Paquin)說。

卡爾在派對上也玩得很開心,不過無時無刻保持清醒。他的重點是觀察時代。新崛起的設計師如克勞德.蒙塔那(ClaudeMontana)、提耶利.穆格勒(Thierry Mugler)、尚-保羅.高提耶(Jean-Paul Gaultier),以及他們對年輕人的影響。某些事物正在改變。

這天晚上,珍妮看穿黑色鏡片後的卡爾:「卡爾的雙眼盯著奇裝異服的人群⋯⋯色彩、整體,一切就像鍊金術,從鞋子到髮型⋯⋯妝容⋯⋯全都自成規矩。特立獨行沒有什麼不可以。」 於是她明白,卡爾拉格斐的腦袋裡一定浮現了某些想法。

「什麼? Chanel!」

卡爾的助理艾維.雷傑簡直無法相信。祕密一直到卡爾正式宣布將接下這個低迷的精品品牌時才揭開。「當年的Chanel有點停滯不前。」艾維.雷傑解釋:「香奈兒女士已經過世超過10年,我不懂這個品牌還能有何作為。」他並不是唯一這麼想的人。整個時尚圈,沒有人敢為Chanel放手一搏。再說,如果另找傳人,伊夫.聖羅蘭才是最佳人選。

香奈兒女士過世前,某次上電視接受好友賈克.夏佐(Jacques Chazot)訪問時,曾意有所指地提起。「那個人愈能模仿Chanel,就愈能成功。因為有一天我會需要繼位者,如果我發現有人能夠模仿我,那就表示⋯⋯您很清楚,模仿之下,其實是愛啊!」不過她真正在意的,似乎並非繼承人是否能夠完全再現Chanel風格。「⋯⋯我會死不瞑目,入土之後我一定還是無法安息,一心只想回到人間,重新開始。」她是否最終選擇了卡爾回到幕前?

  • Coco Chanel與Jacques Chazot

伊夫太在意個人光環。Chanel所屬的維特海姆(Wertheimer)家族因此另尋能夠延續傳承品牌精神的設計師,無論男女。80年代初期,卡爾因為在Chloé、Fendi以及世界各地的品牌大受歡迎,開始發光發熱。他是出了名的不眠不休的工作者。他睡得很少,早上5點左右便起床,然後開始不停畫設計稿。他搭飛機到米蘭,只待幾個小時就離開。

在飛來飛去的路上,他就能完成整個系列,設計全新的洋裝。「有一天我看到他在吃義大利餃時,向人要來布剪,還有一小片皮草⋯⋯然後喀擦喀擦,他把皮草剪成義大利餃的形狀!後來這片皮草被縫在大衣上,變成皮草義大利餃大衣,而且效果很好。他就是這樣工作的。」艾維.雷傑雀躍地說。

身為精品業的「受僱者」,讓他得以隨意穿梭在品牌和各種點子之間,但是從來不會混淆各種效果,也不會使其變得索然無味。卡爾不僅隨時都有新點子,更出名的是他不會為了自身利益而過度掌控品牌。他尊重品牌的歷史、形象及符碼,然後賦予它們令人眼睛一亮的現代感。

卡爾拉格斐從未見過可可.香奈兒,不過他一定曾在麗池飯店遇過她的幽魂。他一定會喜歡她的個性和創造力—至少整個巴黎上流社都這麼認為。私底下,他的好友薇克朵亞.杜特洛大力讚揚卡爾得到這份工作是實至名歸。「我認識賈克.維特海姆(Jacques Wertheimer),他問我的意見。我回他:『我覺得卡爾絕對才華過人。』他是最佳人選,因為他可以隱身幕後,一個人就能畫出桌子椅子、什麼都會畫!Chanel當然難不倒他!」這正是維特海姆家族要尋找的平衡,卡爾非常接近他們的理想。那時,他們幾乎已經想要脫手賣掉Chanel,沒有什麼可失去的,因此給卡爾完全的創作自由。卡爾二話不說接下工作,迫不及待地動筆繪製1983年的春夏系列。

他的工作方式依舊不變:動筆之前,他想要全然掌握主題。「卡爾知道,對Chanel這個品牌必須擁有廣博的知識,徹底了解香奈兒女士在法國時尚中的重要性,然後賦予其現代感,讓品牌往前走,受人喜愛而且令人愛不釋手。」艾維.雷傑說道。卡爾拉格斐非常了解香奈兒傳奇,但是他想要更進一步,挖掘品牌的根源。問題來了,過去的資料都沒有留下。據雷傑所言,「他必須自己去或是叫人去跳蚤市場買下過季雜誌、成堆的舊報紙,而且還買好幾份。」

「他看到有興趣的部分就會撕下那一頁,貼成一本本,當作靈感來源。簡直是自己的搜尋引擎,比Google更早出現的Google。」

書本愈疊愈高,卡爾看書、找靈感、剪貼、篩選、排列、觀察,並且想著香奈兒。建立理論後,接著就是實作了。晚上他還是會到「皇宮」,不斷細細觀察,親眼見證這些活生生的題材,這些扭腰擺臀的女孩⋯⋯她們在跳蚤市場購入舊外套,搭配牛仔褲穿著⋯⋯夜晚派對看似沒有盡頭,不過他回家繼續工作。

睡夢中,可可或許在他的夢裡現身。她會和他說話,在耳邊悄聲提示線條、材質。「我一生中做出的所有美好事物,都是在睡夢中看見的。這就是為何我的床邊總是擺著素描本。」他鉅細靡遺地畫下一切,夢境與在「皇宮」的所見和雜誌書本中的資料交織。

書桌上的畫稿愈積愈多,第一個系列的輪廓逐漸成形,當年還不叫做「成衣」(prêt-à-porter),而是稱為「店鋪」系列。10年來沒有人能夠辦到的事,他能夠一舉成功嗎?他是實至名歸的傳人嗎?或者能像個演員,扮演好香奈兒的角色?

卡爾和Chloé的合約尚未到期,無法正式公開地為Chanel工作。因此他在黑暗中編織一切,打電話給艾維.雷傑,要他來拿初稿。他的助手帶著簽有香奈兒名字縮寫的A4紙張。黑色線條上,麥克筆的鮮豔色彩躍然紙上,也跳進他的眼裡:「我心想:『真是太有趣啦!一定會很有意思!』當年Chanel的套裝中產階級氣息濃厚,而且非常經典,而手稿上全然不是這麼回事。」

第一次的驚喜之後,接下來就成了兩個男人之間的慣例:「晚上我到卡爾家。他給我手稿,我帶到Chanel,然後在工坊讓裁縫師們打樣—我有權多少畫一點—我拍下照片,給卡爾看實品。我們為外套加上墊肩。Chanel的外套從來沒放過墊肩⋯⋯裙子變短,還做了鞋跟9公分高的鞋子。我還記得,9公分高⋯⋯在今天,9公分根本叫做平底鞋,但是當年那可是天一般高!」「還有大量珠寶、性感的女孩,一點也不Chanel。」卡爾的設計非常搖滾龐克,充滿夜店氣息。他以最隱密的方式,悄悄為Chanel注入活力。但是他希望自己能夠掌握一切,確認一切都進行順利。

某些夜晚,他會沿著康朋街的牆面,摸進已熄燈的31號。可可.香奈兒透過他回到自己的品牌。走秀時,她隱身在階梯後方觀看。她的身影在一面面鏡子中,形成無限個倒影。接著她以無聲的腳步回到她的私人公寓,重回中式漆器、藏書和米色沙發的懷抱。然後她會走近窗邊,眺望康朋街。卡爾在進入夢鄉之前,還有未完的工作。

雖然卡爾不該表現出來,不過時尚界全都知道卡爾拉格斐就是Chanel新系列的藏鏡人。人人坐立難安期待著。如記者嘉妮.薩梅形容,不少人質疑,一個德國設計師怎麼有能耐重燃法國傳奇的火光:「人們知道卡爾拉格斐將接手Chanel時,全都在看好戲,因為這實在不算是個好主意⋯⋯」「大家都很確定他會毀了Chanel的品牌形象。」

1982年10月18日,這一天,羅浮宮的方形中庭搭起帳篷,媒體交頭接耳地等待,迫不及待想要看看卡爾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終於,120個模特兒魚貫而出,身穿短裙,一頭亂髮。卡爾拉格斐窺伺人們的反應。走秀結束時,他不能上臺致謝,只能悄悄離開。

「第一個系列簡直被罵翻了。」

艾維.雷傑回憶:「人人都說:『我可不是來Chanel看這種東西的。』大家都期待經典的設計,但是他卻打破陳規。」發表會的隔天,《國際先驅論壇報》(Herald Tribune)的記者希碧.多希(Hebe Dorsey)就反映了這些強烈聲浪:「幸好可可.香奈兒已經不在世,否則她不會諒解的。」前來看秀的演員瑪麗-喬瑟.娜特(Marie-Josée Nat)震驚得不得了:「我來Chanel不是要看這些。」另一位時尚觀察家心灰意冷,說這是世界末日:「Chanel就是法國啊!」

美國人對大膽的風格讚賞有加,但是歐洲人悶悶不樂,愁眉不展,為長鍊、珍珠、鮮豔色彩下消逝無蹤的香奈兒女士哀悼。卡爾拉格斐卻成功達到他要的效果。「引發爭論就是讓品牌恢復生氣的不二法門。他簡直樂不可支。」艾維.雷傑說。在報章雜誌中,他的名字不會直接與Chanel系列連結,在秀場上缺席更增加他的光芒。

在媒體上大出鋒頭後,1983年1月25日下午3點,正式的訂製服系列於康朋街的沙龍登場。訂製服系列比較文靜典雅,卻不失新活力,贏得一面倒的讚賞,立刻蔓延開來。「一夕之間,大家都渴望穿上Chanel,6個月前,沒人想穿Chanel。」嘉妮.薩梅回憶。這個系列代表卡爾正式入主Chanel的日子,和Fendi一樣,展開時尚史上品牌與藝術總監最長久的合作關係之一。

訂製服系列讓最初的成衣系列被遺忘,那是卡爾在Chanel真正的開端,卻沒有留下太多照片和紀錄。品牌本身似乎也巴不得忘記這個系列。然而它才是卡爾拉格斐往後30年最具代表性的設計。這種感受時代、在品牌血統中混合大膽風格,就是銷售量起飛的開始,奠定長久不墜的人氣,還有卡爾永遠銘記在心的格言:「我一邊努力讓Chanel的風格進化,心裡想的是歌德的名言:用過去的元素開創更好的未來。」

在80年代的開頭,他需要某個人化身為他心目中的香奈兒女士。

同場加映

本文摘錄自《Karl Lagerfeld卡爾拉格斐:時尚大帝墨鏡下的溫柔靈魂》,積木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書籍介紹

卡爾拉格斐_正書封

難以匹敵的時尚敏銳度,橫越數個世代的才華,卡爾拉格斐是人世間獨一無二的設計師,從出道到最終都展現出驚人的活躍,親手繪製所有的設計稿,化為一套套華服,在如夢似幻的場景中展演創意。他的光芒遠超過伸展臺,幾乎成為神話。光是他個人,已是半世紀輝煌的時尚史。

然而,這位時尚大帝,總是隱身在面具之後。Chanel、Fendi、Chloé以及自有品牌Karl Lagerfeld,他一生不停地工作,從不疲倦。一絲不苟的外表下,隱藏著什麼樣的靈魂?他華美的宇宙裡又住著誰?他的外型以及生平讓人醉心也驚心。他總是那麼讓人無法捉摸。連他自己都說:「我就像一道魅影,來無影,去無蹤。」究竟,隱身在全球最知名墨鏡後方的這個人是誰?造就這位神祕大帝過往的,又是怎樣的故事?

可預期地,傳奇的背後,是一個男人,還有一段故事。這些傳奇和故事環環相扣,現在,法國記者Laurent Allen-Caron帶我們追本溯源,回到舉世無雙的成功的起點,尋找舊日蹤跡,拼湊出卡爾拉格斐的樣貌。

責任編輯:劉怡廷
核稿編輯:楊士範


精選書摘

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