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一連串重複碎拍」音樂的集會,曾被視為違法:從電影《Beats》看90年代的派對場景

1994年英國公布施行的「刑事司法與公共秩序法案」( Criminal Justice and Public Order Act 1994,簡稱為CJB) 就是針對禁止Rave Party所制定的法案,一開始目的是遏止非法藥物的使用,然而法案中關於音樂的規定相當荒謬,因此被稱為是「以音樂類型判斷犯罪」的惡法。
電影開始,黑底字幕上寫著:
In 1994,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nnounced the Criminal Justice & Public Order Bill.
It outlawed unlicensed gatherings “at which amplified music is played...wholly or predominantly characterised by the emission of a succession of repetitive beats.”
1994年,英國政府頒佈了「刑事司法與公共秩序法案」, 未經允許、並且播放「以一連串重複碎拍為特徵」音樂的集會,違反此法令。
然後,連續重低音的音樂下。
這是蘇格蘭導演Brian Welsh的電影《Beats》,講述1994年CJB法案頒布當時的蘇格蘭,兩個少年好友深受當時地下Rave派對吸引、以及圍繞其周遭所發生一連串的故事。片頭列出的法案內容、本片黑白影像的處理手法及配樂,立即將觀眾捲入了一股充滿禁忌及反叛的興奮感中。令人不禁想起1996年的經典電影《猜火車》——一樣是90、一樣是蘇格蘭、一樣是從困惑且頹靡的青年中描寫社會現況、一樣是令人興奮不已的快節奏片頭,不同的是《Beats》這部片並不只是講熱血友情和爽廢派對的樣貌,而是對90年代英國銳舞文化(Rave)的在場證明,並且帶領觀眾目擊了此一次文化當下的音樂場景。
社會背景與次文化產生
片中主角之一的少年Johnno,生長於一般的中產階級家庭,追求穩定的價值觀,連結至當時的社會現狀來看,90年代正是柴契爾失勢的時期,當時政府的經濟政策讓中產階級苦不堪言,強調尊重傳統、崇尚秩序、權威及共同價值的觀念,也已經不被年輕人所信任。新的一代對自由的嚮往、對權威的反動,在反社會僵化制度的不滿中,成群結隊地在廢棄工廠或空地裡,舉辦地下派對來進行一種近似革命的行動,借助音樂的力量挑戰權威,進而促成了Rave文化的誕生。
次文化是一種對文化霸權、體制的「拒絕」與「反抗」,可以說是一種英國的文化名產,從6、70年代起開始不斷的出現各種極具代表性的次文化,無論是Mods、Rockers、Punks、Skinheads,這些人一面抗拒現狀,選擇了一種意識形態,不只是在穿著外表、生活風格上表達意見,更藉由藝術、音樂等管道發聲,並且願意承擔其在文化上受到的污名與妖魔化,成為社會上的少數。

英國 Rave銳舞文化
Rave的精神圍繞在「PLUR」 ─ Peace和平、Love愛、Unity合一、Respect尊重
從「Second Summer of Love」的1989年開始算起的話,今年恰好是Rave文化崛起的第30年,「Summer of Love」指的是戰後1960年代舊金山的嬉皮風潮,人們聽音樂、使用藥物、打破階級,而Rave的精神與其非常類似,因此被稱作「Second Summer of Love」,意為第二波的嬉皮文化。Rave一詞原有「狂歡、咆哮、憤怒」的意思,最早出現於1964年的英國音樂雜誌,並且在David Bowie〈Drive-In Saturday〉歌詞裡出現「It's a crash course for the ravers」,之後才被廣泛使用。
90年代的Rave派對,無階級、無族群限制,所有參與者以DIY的方式,找場地、找音響,驅車前往派對的途中讓人搭便車,無差別的邀請各式各樣的年輕人一起到秘密場地,在極為快速且重複的重拍裡,以及迷幻藥Ecstacy的催化之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逐漸消失,變得非常親密,同時創造一種近似於宗教的共同體驗,有的參與者會交換手上的珠鍊手環,就像是交換信物一樣。

這樣的共享經驗,讓許多青年深深相信著Rave所帶來的救贖,雖然曾被視為糜爛的騷亂,但在當時也加速瓦解英國長久以來階級、種族、性別及同性戀歧視問題,如今舉世聞名的Love Parade大遊行,就是源自於Rave文化。
然而,當這些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時,就開始有被打壓的危險。
1994年英國公布施行的「刑事司法與公共秩序法案」( Criminal Justice and Public Order Act 1994,簡稱為CJB) 就是針對禁止Rave Party所制定的法案,一開始目的是遏止非法藥物的使用,然而法案中關於音樂的規定相當荒謬,因此被稱為是「以音樂類型判斷犯罪」的惡法。青年被禁止舉辦Rave Party,一邊抗議,一邊繼續找尋更為隱密的廢棄場所或是偏遠的自然戶外,秘密進行——舉辦或者參加派對都成為犯罪。
攝影師Matthew Smith A.K.A. Mattko在90年代的英國紀錄了許多社會運動、青年聚集的街頭,在他的書「Exist to Resist」中彙集整理了當時的聚會與騷亂,其中也包括了「刑事司法與公共秩序法案」的抗議現場,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許多Rave的文化見證:年輕人之間流行的穿著、DJ使用的機器、大型音響、擁抱的人群等等的充滿力量的場景。
英國Rave音樂場景的誕生
1981年,Roland TB-303 bass合成器發出了前所未有的「squelching」和「chirping」電子音,從此奠定了近代電子音樂的音色,芝加哥的House、底特律的Techno都是由此發展而來。而這些電子音樂流傳到英國後,成為Rave文化的代表音樂:
急躁且重複的破碎重拍,有人說它的BPM就相當於使用非法藥物後的心跳速度。
這一切始於電子樂派對聖地Ibiza,1980年代許多人都會飛到Ibiza參加大型電子樂派對,英國DJ Paul Oakenfold也是其中一個,他決定把當時流行的電子樂帶回陰冷憂鬱的倫敦,並且開間自己的夜店、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著名的DJ Carl Cox當時還是他的音控),而英國的電子音樂也從此發展出自己的風格,Acid House則成為Rave文化中的音樂指標。
Rave音樂中,最為人熟知也最具代表性的團體就是1992年出道的The Prodigy。甫出道時的曲風為techno rave/hardcore breakbeat ,兩年後,於1994年發表的專輯《Music For The Jilted Generation》揉合了更多類型rave/acid house/techno/breakbeat/hardcore/jungle/dub......等風格,將電子音樂加入更多搖滾的特色,以及又冷又黑的工業感,也就此奠定了The Prodigy的big beat風格。
最重要的是,這張專輯的發行完全是衝著CJB法案而來。當時許多電音創作者發行了一連串音樂作品,以對抗這不合理的法案,並且成立了Anti-CJB(反CJB)團體。The Prodigy這張專輯即是Anti-CJB中最著名的作品,其中〈No Good (Start The Dance)〉的MV中出現了廢棄工廠的派對場景,另外〈Voodoo People〉在也是前奏一下就能立馬說出歌名的經典之作。而電影《Beats》中則是使用的〈The Heat〉作為開頭的第二首配樂,也暗示著故事發生的背景。
「Beats」片中僅有的彩色片段,在主角被藥物影響下的主觀視覺上出現,如同夢境、如同在Rave產生當下那短暫的美好,警察來了,世界又回到黑白的現實。過了這一關,主角與好友都成長為成熟的大人,如同「猜火車」的結尾一樣地積極正面。1994年之後,或許秘密地下派對已然式微,不過隨著電子音樂的發展,經歷過Rave文化洗禮的英國DJ,或是音樂人們如Chemical Brothers、Goldie、Aphex Twin、New Order、Leftfiled等,與後來崛起的Ultra、Tomorrowland各種大型商業音樂季,仍將這文化繼續發展。Rave文化誕生正好30年,90年代的流行似乎也再度捲土重來,新一代聽著EDM從夜晚跳到天光,無論如何,對於現況的反叛精神,或許才是促使文化更豐沛的養分。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劉怡廷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