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遺忘的Levi's牛仔褲、褪色的丹寧夾克、1950年代的襪子......大坪洋介(Otsubo Yosuke)每次造訪Greenspan's都會發現新寶貝。
整個1982年,26歲、人在洛杉磯的大坪洋介(Otsubo Yosuke)每週都從銀行裡提出現金,把一疊鈔票藏進襪子裡,接著開車前往較不為人知的South Gate,造訪他最喜歡的服飾店格林斯班(Greenspan's)。
Greenspan's這間店裡積著灰塵的貨架上陳列著數不盡的過往年代服飾:被人遺忘的Levi's牛仔褲、褪色的丹寧夾克、1950年代的襪子。這些全是滯銷貨,是製造商不再生產、也沒人穿過的舊商品。大坪洋介每次造訪都會發現新寶貝,他在該年也成了格林斯班家族最喜歡的顧客。他會把自己在店內尋寶時造成的髒亂清理乾淨,而且一律付現—直接從襪子裡掏錢。
大坪洋介每週會把買到的貨品寄往東京阿美橫町區一家叫Crisp的小店。Crisp將貨品的美國標價提高100%作為店內售價。一件進價九美元的Levi's 501牛仔褲在店內售價為3600日圓。因為價格合理,讀過《POPEYE》雜誌的年輕消費者每週都會將店內大部分商品搶購一空,Crisp因此需要不斷補貨。
大坪洋介在Rose Bowl Flea Market街上看見復古打扮的路人,就會掏出襪子裡的現金,向路人多買些商品。他回憶說:「 他們都會說,不行,這是我的第二層皮膚。可是要是掏出100美元,每個人都會把自己的寶貝賣給我。」不到幾年,日本的古著需求量大幅激增,大坪洋介不得不在科羅拉多州和加州招募一批「挑貨員」,開始在各自的區域為他尋找貨源。
美國東岸也有類似的活動正在進行。1983年,學生日下部耕司收到東京一家二手服飾店委託的任務,要他前往全美各地蒐購美式古著。隨後十年,日下部耕司開車行遍全美50州中的49州,到生意清淡的百貨公司和逐漸沒落的西部服飾店,搜尋店中滯銷商品。日下部耕司承認:「我對服飾一竅不通,但我熱愛旅行。」但他至少知道怎麼找到最重要的商品——背後皮標上有「XX」的舊Levi's 501直筒牛仔褲,以及沒人穿過的經典Converse與Keds運動鞋。
大坪洋介、日下部耕司和80年代的其他日本買家,都在日本服飾業一個逐漸成長的領域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領域就是古著店。山崎眞行的奶油蘇打和車庫天堂在70年代中期販售50年代的滯銷貨,成為該領域的開路先鋒。在1970年代末,原宿出現了Santa Monica、Dept、Banana Boat、Voice以及Chicago等商店,為日本提供了古著店的原型。
用盡辦法尋找「金礦」
相較於Beams和Ships銷售昂貴的進口新品,這些商店則供應出現在1975年《Made in U.S.A.》目錄以及每個月《POPEYE》雜誌上商品的廉價舊版本。
為了維持貨源充足,古著店仰賴大坪洋介和日下部耕司這樣的個人在太平洋彼端搜尋稀有貨品,再以船運定期送回日本。在那個美國人湧向耀眼、簇新的購物中心血拚的年代,這些日本買家卻常在美國心臟地帶最陳舊、獲利最少的零售商店裡出沒。老舊商品只能在沒有電腦存貨系統的商店裡找到。不過,這些奄奄一息的零售商卻有許多都不願意割捨那些幾十年都賣不出去的牛仔褲和鞋子。日下部耕司記得:「 有時候,老闆不肯承認店內商品是舊貨。有些地方只賣給當地人。還有一間店一次只肯讓我買個4、5件,所以我只好重返30趟,才買齊我要的商品。」
日本買家都懷抱相同的夢,希望能自由進出店家的地下室。每家店都有可能是一座金礦,堆著仍維持原始狀態的古著,四周則圍繞著散發霉味的雪紡睡衣和過時的小禮服。以古著為靈感來源的服裝品牌Post O'Alls設計師大淵毅就曾經當過這種買家。他在80年代晚期曾懷疑紐澤西州Red Bank一家百貨公司的地下室內有大量的滯銷服飾。他回想:「 我得請員工幫我一批批把衣服拿上來。老闆情緒非常不穩,喜怒無常,好像她不缺錢似的。我不得不來來回回20幾趟。」大淵毅最後用一盒盒的Godiva巧克力討她歡心,才如願以償。
牛仔褲古著一向是買家最有利可圖的服裝
到了80年代中期,日本的Big John、Edwin、Bison以及Bobson等品牌已成功讓所有人都穿上丹寧—男女老幼、時尚、不時尚的人皆然。然而,這種普及性也使得這種一度具有神奇魔力的藍色棉褲淪為廉價商品。全日本有5000多家的獨立牛仔褲店銷售一落落的牛仔褲,各種想像得到的處理方式與款式應有盡有。厭倦了超緊身石洗牛仔褲的純粹主義者渴望回歸黃金標準——Levi's 501鈕釦褲襠直筒牛仔褲。
當日本開始對501產生興趣,美國Levi's的行銷企劃重心正好已從經典剪裁轉向,改朝緊身、燈芯絨褲及衝浪褲發展。1984年,日本Levi's刻意放棄這項策略,恢復以501作為行銷核心。此舉讓業績立刻提升,而日本人對經典美式風格的喜愛也啟發了美國Levi's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之前推出「501 Blues」廣告片,展現普通人在街角穿著經典的直筒牛仔褲。
但是,儘管日本消費者喜愛Levi's 501的概念,當地零售商供應的正品卻不符其傳奇地位。1980年代晚期一本《Men’s Club》牛仔褲指南指出:「知名的傳統Levi's 501、Lee 200,以及Wrangler 13MWZ,在品質上有了不少變化。例如在染色過程上為節省成本也改採便宜的自由端紡紗法。此舉雖然成功提高了生產效率,但品質卻反而下降,可說得不償失。」
可是Levi's、Lee和Wrangler能做的並不多。從1950年代開始,美國牛仔褲製造商就面臨全球需求量高漲、因此不得不加快生產速度、降低生產成本的境況。它們與紡織廠合作,放棄較慢的環錠紡線,改用速度較快的自由端紡紗線。這大大改變了布料吸收靛藍染料的方式。紡織廠也將大批細長形、動作緩慢的Draper梭織機換成高科技的片梭織機。一般日本消費者對這些特別的生產過程所知有限,但能感覺到現代的牛仔褲怎麼缺少了過去經典牛仔褲的那種神奇魅力。大淵毅回想:「《Made in U.S.A.》的封面有一幅Levi's 501的插圖,所以我知道新版501的顏色與原版的不同。我們都在想,這差別怎麼這麼大?」
古著店讓不甚滿意的丹寧消費者有機會再度擁有Levi's、Lee和Wrangler高級的舊款式。泡沫年代的強勢日圓讓美國服飾顯得非常便宜,到了1989年,全日本出現了驚人的二手服飾狂熱。原本掙扎求生的生活風格雜誌《Boon》也以古著時尚為報導焦點,得以鹹魚翻身,而這項風潮同時也得到了一本風格指南。
不過,需求大增也順勢大幅拉抬了商品價格。1983年,原宿的Banana Boat古著店裡60年代款式的Levi's開價約2萬2000日圓(相當於2015年的237美元),但到了1980年代末,該店在玻璃櫃裡展售的陳年Levi's標價10萬日圓(相當於2015年的1390美元)。報紙半信半疑地報導,一件在原宿銷售的稀有Lee牛仔褲要價200萬日圓(相當於2015年的28,000美元)。
龐大的獲利率吸引了大批日本買手湧向美國。在赴美之前,年輕的採購新手會接受訓練,學習如何透過細微的特徵為丹寧估價。其中最明顯的記號就是褲腳內的「赤耳」—這指的是1983年之前美國製造的Levi's 501白色縫邊上的紅線。
美國紡織廠舊的Draper梭織機所生產的丹寧會自行收邊—業界的術語叫「Selvedge—布邊」。康恩米爾斯在它丹寧的布邊上加上細微的紅線,加以區隔,而這個小細節就是區分美國製舊款牛仔褲最簡單的方法。
布邊是必備條件,但買手甚至會找尋更舊的設計元素,包括真皮皮標(一直使用到50年代中期)、從牛仔褲內才看得到的隱藏式鉚釘(1937年至1966年),以及紅色Levi's商標標籤上的「大E」(1936年至1969年)。
這些以細節判定丹寧年代的方法最早是透過零售商與買家之間口耳相傳,但很快地也擴散到消費者耳裡。校園裡擠滿討論如何判斷古董牛仔褲年代的青少年,好像人人都是能言善道的古著考古學家。
在此同時,美國幾乎無人瞭解舊款Levi's或Lee牛仔褲的潛在價值。美國為數不多的古著店不賣這種工作服,而是販售古典好萊塢留下的服裝—夏威夷襯衫、保齡球衫、阻特裝(Zoot Suit),以及色彩鮮豔的軋別丁襯衫(Gabardine Shirt)。
紐約的省錢商店常在夏季剪掉稀有Levi's的褲管,將之改造成牛仔短褲。蘇活區的古著精品店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 老闆塞斯.魏瑟(Seth Weisser)告訴《紐約時報》:「 在日本人加入之前,大家只會分辨40、50和60年代的牛仔褲,但價值不見得有什麼差別。它們都只是二手牛仔褲。」
瘋狂成長的日本古著店
攝影師艾瑞克.克瓦提(Eric Kvatek)是當時少數搜尋古著工作服的美國人。某次有人開價1000美元委託尋找一件老舊警察夾克之後,他就開始將在省錢商店挖寶變成副業。克瓦提搬回俄亥俄州,那裡有大量的稀有商品正等著他。他解釋:「就在1990年代初,許多早年的工人開始凋零,他們的舊衣就被人從地下室挖出來,移到省錢商店裡販賣。」俄亥俄州提供了購買古著的完美條件:大量的低價產品、適合長途駕車的便宜油價,還有要價僅15美元的汽車旅館房間。克瓦提與北海道札幌市的一家商店簽約,那也是他的主要客戶。為了與日本老闆溝通方便,他開車穿越美國中西部時,還會邊聽日語會話錄音帶。
克瓦提在二手商店裡翻找時特別謹慎,絕對不讓櫃台後的美國人知道他真正的任務。「知識就是黃金」,買家堅守間諜般的行為準則,以免讓省錢商店的老闆知道貨品的真正價值。為了解釋他為何要買下兩打各種尺寸的牛仔褲,克瓦提告訴店員,他是在「幫一支工作團隊買衣服」。
就在美國人眼下,日本、英國和法國買家紛紛湧向美國,買走大部分的滯銷貨,這個貨源到了90年代中期便所剩不多。買家接著搜刮更常見的商品,像是二手印花T恤和尼龍夾克,讓貨品不斷在「古著絲路」上流通。相較於古著,日本店家更偏愛二手服飾,因為選購這些東西不需要專業能力,而且能以低價大量取得。
到了90年代晚期,數千名日本年輕創業家都踏進了二手服飾市場。原宿在80年代最初約有15家左右的二手衣店,此時面臨的競爭日益激烈,區域內的二手服飾店已高達100多家。在全日本各地,估計有5000家商店專門銷售二手美國服飾,一年營收高達數億美元。光是「 原宿芝加哥」這家古著店,1996年的業績就高達15億日圓(相當於2015年的2000萬美元),足足比10年前成長了一倍。
日本家長煩惱,二手美國服飾的興盛現象,透露的是一種泡沫經濟後的消極鬱悶心態。但年輕人完全不這麼想:美國古著可不是窮困的象徵,而是文化與經濟進步的徵兆。沒有東西堪比一件如假包換的50年代Levi’s 501XX更真實、更美國,以及更昂貴。
同場加映
本文摘錄自《洋風和魂:日本如何在戰後歷史與文化交流中保存了美國時尚風格》,八旗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書籍介紹

從完美復刻的軍裝外套,到以老式梭織機織成的復古丹寧褲,從某一點上來看,日本的男裝可說是封存了美式服裝經典風格的時光膠囊。然而,是什麼原因才讓日本在二次大戰後引發如此變遷? 而且,日本生產的美式服裝何以青出於藍,樣貌更勝美國? 日本時尚雜誌如《POPEYE》的編輯細膩與多樣令人驚嘆,但如此獨樹一格的精細樣貌,又是從何演進而來,與美國文化又有什麼連結?
《洋風和魂》以長達六十年的時間跨度,從日本服裝及時尚風格的演進為觀點,有趣且詳盡地剖析文化、時尚與歷史三者在日本各個世代之間如何相互交纏、影響,讓一個在美國本土已然隱隱消逝的衣著傳統,能在日本落地生根,成長茁壯,繼而發展出島國日本獨屬的樣貌,而日本又如何以其追求高度細緻和品質的古老職人傳統,將這個演進過後的美式風格反向輸出西方,進而影響全球?
責任編輯:劉怡廷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