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 logo eld logo

嚴禁賭博、飲酒和罵髒話:倫敦運將專屬的「百年食堂」

Cabmen's Shelter

嚴禁賭博、飲酒和罵髒話:倫敦運將專屬的「百年食堂」

如今這些仍在營運中的Cabmen's Shelter已被政府列為二級古蹟,每年皆需要花費約30萬英鎊整修維護,儘管如此,倫敦人仍認為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小屋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資產,更是這些孤獨的計程車司機們的歇腳的好去處。

你或許曾聽說過,倫敦知名的黑色計程車司機得通過世界上最難的考試之一,才得以取得執照擔任運將一職。但走在倫敦的街上,除了隨手攔下「小黑」或叫Uber,你或許還會在一棟棟綠色小屋的週遭發現運將的蹤影,這些可愛的小木屋便是自19世紀留下專門給計程車司機使用的。

回溯至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倫敦,當時作為載客工具的馬車稱為「Hansom Cab」,車夫們與一般英國人並無差別,在載客空檔或下雨下雪時便會聚集到酒吧去用餐、把酒言歡,好好放放鬆心情。 1875年,英國《環球報》(The Globe)編輯George Armstrong在狂風暴雨中想要叫一輛馬車,卻發現臨近的車夫全在酒吧中醉倒,精神狀態不堪載人上路,也間接影響到他當天的重要行程。

4090375600_6145b63e3a_o

Photo Credit: Newcastle Libraries

有感於事態嚴重,他便聯合當時的慈善家成立Cabmen's Shelter Fund(車夫驛站基金會),同年在倫敦St John's Wood區域蓋了第一座「Cabmen's Shelter」,以提供所有車夫一個健康、安全的休憩之處,隨後便大受好評,形成司機、乘客雙贏的局面。有了良好先例之後,直到1914年,倫敦一共建造了60多個驛站,雖然多數已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摧毀而中止,但包括第一座在內的10處綠色屋所至今仍在營運中,而服務對象也從車夫轉為當代倫敦經典黑色計程車的司機(Black Cab's Driver)。

Cabmen's Shelter創立之初為了要防止司機們酗酒醉倒,因此便立下嚴格規定,嚴禁賭博、飲酒、遊戲和口出粗話,反之以簡單的餐點和咖啡茶飲提供良性的精神撫慰,讓辛苦的司機能有個專屬場所補充體力,並帶給乘客更優質的服務體驗。

24192149842_05e61e5d26_k

Photo Credit: Chris Sampson@Flickr CC BY SA2.0

外觀為鮮明綠色的Cabmen's Shelter採用木材建造,起初使用可移動式設計,空間不大的屋內僅設有吧檯座椅和簡易的廚房,能容納10到13個人,菜單包括英式早餐、三明治、牛肉千層麵、肉派和熱飲等,不具有倫敦計程車司機執照的人僅能透過綠屋的小窗戶點餐外帶,無法入內入座。如今這些仍在營運中的Cabmen's Shelter已被政府列為二級古蹟,每年皆需要花費約30萬英鎊整修維護,儘管如此,倫敦人仍認為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小屋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資產,更是這些孤獨的計程車司機們的最後去處,令他們能有一個舒適、溫馨的社交空間。

如今許多Cabmen's Shelter的主人經營下去的動力,全靠與司機建立起的微妙情誼,是那既像家人、又像多年摯友的情感在維繫著這個小本生意,繼續成為倫敦街頭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

若你身在倫敦想一窺這些溫馨小窩,觀光客比較容易抵達的Cabmen's Shelter便位在大英博物館附近或是肯辛頓路上這兩處,可以在窗口點上一杯咖啡或英式早餐茶,靜靜觀察這群默默無名的辛勤駕駛們,持續驅動著這座諾大城市的運轉。

參考資料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劉怡廷

倫敦男子日常 avatar

倫敦男子日常

落地於台北,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傳播所畢業後,便在此生根。精通四種語言,與攝影和文字為伍,寫旅遊生活、藝術文化、種族議題及社群媒體,鏡頭則瞄準街頭風光。

更多此作者文章

此篇文章含有成人內容,請確認您是否已滿 1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