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在許兄離開之後,「如果沒有他,我們還是Tizzy Bac嗎?」

事實上,哲毓離開之後,惠婷曾跟朋友聊過解散樂團的想法,心裡總疑惑:如果沒有他,Tizzy Bac還是Tizzy Bac嗎?
文字:阿哼
2018年三月,在Legacy舉辦的哲毓追思會上集結了與他頗有感情的樂團。一盞燈、一把貝斯與一盤效果器,壓軸登場的Tizzy Bac留了一個位置給哲毓,空蕩的光裡有站著的身影,伴著身影惠婷上台彈唱鬧哄哄的〈俄羅斯輪盤〉。
起初氣氛是輕鬆的,鼓手前源在台上微笑要大家別太難過,畢竟這是TB復出的第一場表演。然而,當惠婷念起創團鼓手凱同的信時仍哽咽了。她提及哲毓是個怪人,不愛說再見,因此他們也不要跟他揮別,深信只要在音樂裡,就能與他們口中的「許兄」重逢。

輾轉七個月過去,Tizzy Bac終於推出了他們相隔五年,留有哲毓最後錄音的專輯《知人》。12首歌裡,哲毓參與了八首歌的錄音,時間不及完成的餘下四首,他們早有共識不找別人代彈,畢竟他的角色無可取代(也沒人膽敢取代)。
哲毓的生病與離開,確實讓《知人》的製作過程與以往大不相同了。Tizzy Bac以往的編曲多半是先在練團室jam出來的,《知人》卻是大家帶著demo去哲毓家討論;貝斯也是在哲毓家裡錄。他們得視哲毓的身體狀況應變,所以製作期拉得很長;除了彎的音樂錄音室Wonder Studio,這回也嘗試了數間錄音室,包括:玉成戲院、112F、野人、白金等等。
過去兩年直面生命的苦難,與時間賽跑才有了這張專輯。然而對Tizzy Bac來說,《知人》不過是樂團重建之路的起點而已。
重聚的開始
2013年《易碎物》之後,Tizzy Bac三人關係也進入破碎期,各奔東西。哲毓玩法蘭黛;惠婷單飛發片;前源去美國進修後,回台當過亂彈阿翔、HUSH、白安的巡迴樂手。

對衝突最早釋懷的前源,是三人裡面最期待Tizzy Bac重組的,於是率先約大家吃飯。可惠婷說,當時的她還想憑自己證明些什麼,且面對休團前的衝突感到灰心、有陰影:「對於再結成這件事情,我是隨波逐流的。」
看看表情,閱讀空氣,初次重聚後彼此都心知肚明,這支樂團還不到復原的時候。後來又經過幾輪的見面吃飯、喝咖啡,直到2016年底,他們直覺可以約場練團了,卻在練團日來臨前一兩天,得知哲毓癌症確診,需要即刻開始治療。
相約的練團到最後仍沒練成。面對哲毓的病,惠婷是驚嚇且逃避的,不敢把結局想得太嚴重,就怕壞事發生。她安慰自己現代醫學發達,八成有痊癒可能,然而,務實的前源卻相當認命,一聽到消息就想說完蛋了。
巨大的生命衝擊到來,過去的爭端與執著都顯得渺小且可笑。隨著哲毓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他們繃緊發條,知道要專心一意把握有限的時間,完成這張專輯。
還有愛的人在

惠婷在單飛期,會排給自己大量寫歌的功課。一週一首demo,一年就有五十首,撇開放到個人專輯的歌,仍有數首歌是適合Tizzy Bac的。然而,那些描述自己人生遭難的歌,到這階段都像在寫哲毓。
《知人》的第一句歌詞就唱到了「天堂」。開場曲〈金翅雀〉本是在形容,生命路途荊棘滿佈,但你不往前走不行。惠婷回憶,〈金翅雀〉是哲毓唯一有親自去錄音室過帶的歌;當時她想趁機側拍錄音的畫面,卻發現自己不忍心拍哲毓的正面病容。接續〈金翅雀〉的〈我所深愛的人們〉,正是惠婷從她所認識的哲毓為視角寫的。
哲毓個性低調,惠婷認為要不是為了Tizzy Bac,他不會想要再錄音,他大可好好休養。儘管治療過程不舒服,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他會這樣撐住的原因,我覺得只是因為這個世界還有他愛的人在,比方說他的太太;比方說他還有想做的事,很喜歡的音樂。」
哲毓最後錄下的歌是〈失速人生〉。當天收工後,他便跟自己的太太說,錄完了,想要吃牛排。已經久沒胃口的他,那晚竟吃完了一整塊高級和牛。沒多久便在浴室昏倒,送醫急救之後三天便走了。
三角平衡

〈深海的怪物〉是哲毓離開後,惠婷寫給自己的救贖之歌。始終逃避壞結局的她,面對夥伴的死亡沒有心理準備,難過又愧疚,覺得自己很醜陋:
「這個悲傷太沈重了,我沒辦法負荷,它把我扭曲變形成一個,好像活在深海裡面怪怪的魚,都長得很醜。」
前源為這首救贖之歌編了福音詩歌般的和聲,同時也借助了爵士鋼琴家許郁瑛的編曲想法,任惠婷在收尾撒開手,彈了一段長達一分鐘,蕩氣回腸的鋼琴獨奏。
惠婷形容,Tizzy Bac在工作上維持著三角的「恐怖平衡」——只要其中兩方衝突,第三方就會有最終投票權。她舉例,在為〈The River (in the Holiday Season)〉編曲時,前源想要雙鋼琴,惠婷卻覺得雙鋼琴太花俏。在討論群組裡,哲毓一開始都沒有回話,直到他太太跟他提醒,「前源需要你讚聲」後才表態(訪問現場,前源第一次聽到這故事相當驚訝)。

「恐怖平衡」總是要有第三方發言才有結果。可哲毓留下貝斯聲軌先一步離去,後製期僅剩二人,平衡基礎動搖,混音往往得修改好幾次才能定案。
重建之路
Tizzy Bac重建完成了嗎?「沒有呀,現在還在重建中呀。」惠婷說,推出這張專輯就像是一支NBA球隊,才剛把要重組的成員陣容列出來而已。他們日後還必須要團練、上場,真槍實彈地打一場又一場的比賽:「譬如12月8號第一場演唱會,它可能才是第一場比賽。」
此外,重建也不只是他們三人的事情,《知人》找來的設計師、攝影師、拍攝MV的蘇三毛與肚皮也都在其中。確切的狀況還要等到下一張才知道:「這張專輯說實話,我們還是有許哲毓遺留下來的東西保護我們,假設我們希望把這個團繼續下去的時候,也許一兩年、兩三年後,我們這兩個人要再推出一個真的是沒有許哲毓留下的作品時,那個才是真的考驗。」
專輯最後收錄的〈Lucy Dreams〉,哲毓來不及錄音。前源想到,這首浪漫、放鬆的曲風很適合落日飛車來編,於是詢問國國的意願,在他們兩人彈好的聲軌上疊錄。除了鼓手尊龍,飛車的成員最後都參與其中,薩克斯風手黃浩庭還一時興起,吹起了aerophone。外援的效果,好似指出了未來Tizzy Bac的可能模樣。
事實上,哲毓離開之後,惠婷曾跟朋友聊過解散Tizzy Bac的想法,心裡總疑惑:如果沒有他,Tizzy Bac還是Tizzy Bac嗎?現在的新團也都很傑出,很受歡迎。如果硬做下去,會不會爛尾呢?
有人告訴她,把樂團留在最美好的時候就好,也有人跟她說:「雖然我們不是什麼多麼重要的人物,可怎麼樣你都是有點代表性的團體。在這樣的時代,放棄很容易呀,可是你們繼續撐下去,反而是給聽眾也好,給喜歡你們的人也好,一個正面的力量。」
到最後她反問自己,到底想不想做?「或許繼續做,做得好,那才是保護許哲毓的音樂,最好的方法吧。」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劉怡廷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