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近年大型展演中最受矚目的文化型展覽之一,《讀衣III》於10月20日在華山正式開展,延續一貫的跨界精神,探討書法在當代的藝術形貌,並首度從文字解構的線條走向具體文字的線條。
多片尺幅高達2米9的白色半透明帷幕在展場上編織出「黑白」丶「光影」丶「明暗」丶「穿透」丶「遊移」丶「離合」的空間氛圍,在之字形的觀展動線上,六個服裝設計展區自隱至顯,呈現無字背後的「老莊」思想以及在禪宗、空性哲學下,「有無之間」的詩般意境,與集結了當代藝術家董陽孜多款「無」字體與解構文字線條的墨寶區遙相呼應。
策展人董陽孜以「無」字為命題,在開幕首播的紀錄片中,便以「無限制、無盡藏」指出「無」字的遼闊性,這個無是東方哲學的觀點,有如「地」一般,具有承載與創造的能量。在現場她感嘆到現代數位化發展快速,不知從哪一年開始,小學生也不寫字了。她表示,「此時此刻,我在這裡當然有我的目的,我希望讓年輕朋友知道,原來中華文化是那麼美好、豐富,所以讀衣展就是憑著我的熱情,盡我的努力,做我想做的傳承,希望大家同心協力把這個中華文化繼續發揚下去。」

Photo Credit: 團團文創提供
董陽孜筆下的「無」字以草、行、楷、隸、篆為基礎,總共變化出22種字體,參展設計師經由視覺性理解,將線條的流動性與線條間所生之空間性化為時裝結構、材質與圖樣的語彙。她表示,「能夠邀請這些設計師一起共襄盛舉玩創意,我感到非常高興,真的難為了他們。我不是時尚人,我是勉為其難的做時尚,但把文字當作視覺藝術,大家應該會比較容易接受。」董陽孜也希望大家在參觀《讀衣III》時,能夠好好欣賞六位設計師各自了不起的詮釋。

Photo Credit: 團團文創提供

Photo Credit: 團團文創提供

Photo Credit: 團團文創提供

Photo Credit: 團團文創提供

Photo Credit: 團團文創提供

Photo Credit: 團團文創提供
董陽孜表示,「讀衣展走到第三屆,我心中有滿滿的感謝,感謝有這麼多人願意陪著我一起投入,為這個一切更迭如此快速的年代留下文字藝術的傳承之道。文字線條是華人的文化,我們要感到無比的驕傲,這些獨一無二的線條所奏鳴出蘊含人文、哲學與自然的意涵,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花時間細細品味與體會。一直以來,讀衣非關政治與歷史,而是著眼於當代,透過跨界交乘可能、不斷前進,企盼藉由文字藝術在時裝上的展演,讓國際看見『這是台灣』。」
董陽孜對於路人都穿著英文字母的服飾感到疑惑,為什麼東方有那麼優美的文字藝術,卻沒有好好運用?
接下共同策展人暨創意總監的工作,對於身處在時尚產業30多年的團團總監馮亞敏也說,「其實每當我參加時裝週時也常在想,歐洲有Chanel與Dior等精品象徵,日本有川久保玲、山本耀司在80年代領導日本時尚走向國際,多年來華人市場上卻沒能看到代表華人的指標,因為沒有平台、沒有核心、沒有團結,更沒有人去做這件事,當時我就想我可以做些什麼?」
「讀衣展本身即是一個以手造夢的歷程。參與讀衣展的服裝設計師無論舊生或新生,都在視覺的轉化上找尋創新的詮釋點,從手稿繪製到衣裝裁縫,引領觀者從時裝設計讀取文字線條的靈動與美好。此外,今年更落實了董老師一直以來的心願,文字線條從紙上躍然而成紡織布匹印花,這開啟了向西方輸出東方文化線條的契機,也是台灣立足於東方時尚之都的原點。紡織與設計的鏈結不僅足以攪動消費市場與常民文化,更賦予了文字藝術新的時代意義。期待這樣的跨域共創持續激發對話,偕同更多有志者一齊走出東方時尚的康莊大道。」

Photo Credit: 團團文創提供
從主展場過渡至副展場,除有紀錄片於全展期之放映,還有長達20米的習字檯,供民眾以毛筆盡情書寫。而由印花布大面積地平掛於天花並轉折至牆面所定義出的空間範圍,則陳列了特別為《讀衣III》所開發出之系列商品,包括從印花布首度開發製成的抱枕與托特袋,還有由服裝設計師蔡宜芬以文字線條為靈感所設計的羊絨圍巾。
馮亞敏表示,「在副展場可以看到團隊把老師的夢想實現,用老師的文字線條做成布料,以華人文化做我們的時尚,未來若能生產這樣的布料,視覺設計上也更能展現自己的意念與想法。」

Photo Credit: 團團文創提供
《讀衣III》時尚×藝術跨界展
時間:即日起至2018年11月5日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紅磚區西一和西二館
本文經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授權刊登,
原文發表於此:〈《讀衣III》華山開展!用時尚解構文字 六位設計師挑戰「無」中生有〉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劉怡廷
核稿編輯:古家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