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出現之後「出版」這一行的「超素人之亂」

比起出版界齊心協力舉辦的書展,東京藝術書展或Comic Market這樣的獨立活動還比較興盛。這現象代表什麼呢?
文字:都築響一|翻譯:黃鴻硯
簡單說,就是超素人之亂。
我2001年出了本書叫《Local》(ローカル,Aspect出版),內容是將《ROADSIDE JAPAN 珍奇日本紀行》裡的照片、文章和大竹伸朗的畫做平面設計感十足的混搭。書名取了個副標題「超窮鄉僻壤之亂」,我說的「超素人之亂」就是從那聯想到的。

我不知道出版界這個圈子是什麼時候形成的,不過從古騰堡那時代開始,書籍應該就是專家製作的東西了。一般人不可能因為想做做看書,就隨便買台印刷機,就算真的做了書也無法鋪貨、販賣。親手賣書給朋友也只能消化掉一些庫存吧。還有,印刷這種技術就是要大量印製才會便宜。「限定一百本」的書若換個角度看,就等於是以書籍為形式的版畫。
如今超素人們能夠自費出版、做Zine,能夠依照喜歡的方式呈現喜歡的事物並交到喜歡這些東西的人手中,都是拜數位科技與網路之賜。我認為這是20世紀末的媒體革命。
我剛在雜誌工作時,別說個人電腦了,連打字機也沒有,稿子完全手寫,拍照是用底片機。以活字排出內文的版,加上照片或圖片進行編排等工作都各有專人負責。照相排版、負責排版的設計師,以及之後的印刷、裝訂、交貨給經銷商、在書店販賣也都是專人的工作。像那樣從上游到下游、由專門工作者完成的流程可說是日本出版界花了長年時間建構的系統。
如今這系統一夕之間產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以前甚至有擅長解讀字跡潦草原稿的專業照相排版人員,如今幾乎所有文字工作者的稿子都是用文書軟體寫的,設計則使用桌上排版軟體。蘋果、微軟、Adobe的軟體並不會因販賣國家或地區不同就有功能上的分別,因此全世界的規格皆同。不同人的使用熟練度也許會有差異,但專家來用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 並不會做出解析度比素人高的設計作品,同一台數位相機交到專業攝影師手中,畫質也不會變好。再說,買不起高價設計軟體的話,其實Word 或Excel 就能來拿設計和畫圖了。Adobe的軟體不會依照各國經濟狀況調整售價,不過開發中國家有大量盜版軟體流到市面上,其實要入手或學習操作都很容易(笑)。
印刷的狀況也相同。在過去,印刷和鋪貨對想要少印量出版的素人而言是一大難關,但現在有的印刷廠提供輸出服務,也有專門幫人印少量自費出版品的印刷公司。如果想徹底DIY製作的話,可以買企業租約期滿而拋售的便宜複合式影印機,一張一張印出內頁,裝訂再交給業者處理即可。也可以用簡易裝訂機或訂書機解決。
我第一次挑戰自費出版是在1990年,做的是大竹伸朗的作品集《Shipyard works》。後來我們又一起做了好幾本作品集,每次都得騎輕型機車載書跑東京的書店,求見採購負責人,問他:「我做了這樣的書,可以在你們店賣嗎?」那是將近25年前的事,當時根本無法想像在網路上賣書是怎麼一回事。
有些書店不帶感情地拒絕:「我們家不透過經銷商無法進書。」也有的店會說:「感覺很有趣,來賣吧。」店家的回答未必跟店家規模有正相關。這樣說或許有點誇張,但我認為他們的答案透露了書店的精神。當時拒絕我的店家,我到現在還是很討厭(笑)。寄賣的書賣完後店家會聯絡我,我就再騎輕型機車去補貨。去了還可以跟店員好好聊天。
如今,可以寄賣刊物的線上商店多得不得了,自己要架站加上購物車功能也很簡單……,沒想到這種時代這麼快就來了。不過呢,哎,還是直接帶著商品去店裡跟店員聊天比較開心。因此我現在還是常自己送貨,即使對方說「宅急便寄過來就行了」也照去。收貨的店員都很忙,所以搞不好我這樣是在添麻煩就是了。
不只日本,世界各地的自費出版之所以能興盛到今天這樣的程度,最大的原因一定是「可以靠網路賣書」。
網路普及前,能賣書的地方只有書店。個人根本不可能自己擔任經銷、開設收款帳號、批貨給書店,所以要出書一定要透過出版社。一般而言,大出版社的影響力比小出版社大,也跟比較多書店保持緊密的關係,能鋪貨的店家數比小出版社多。因此大規模、資金雄厚的出版社在各方面都掌握了優勢。
網路的劃時代性就在於消滅這種「規模優勢」,將它化為零。出版社規模、跑書店業務的人數會影響到鋪貨量。世界上有許多以最小人力勉強出版好書的出版社,但他們的業務人數不足,書籍印量也不多,就算想將書鋪到全國各地也辦不到。想買書的人就算向書店訂,什麼時候會到貨也不知道。然而,網路打破了這種經濟權力關係製造的階級。
網路書店的話,不管你是大通路、中小型通路還是個人店鋪,讀者從你那裡看到的都是同樣格式的資訊。不管是什麼樣的書,基本上都以平等條件問世。也就是說,無名的個體戶做的書和大規模出版社的書得以站上同一個擂台了,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發生的狀況。若上網搜尋,講談社或新潮社的新書介紹版面不會突然比小出版社大上幾百倍,解析度也不會大上幾百倍。搜尋時跳出來的順位或許會有差別,但作品一旦產生話題性,順位就會不斷提高,哪怕書是小出版社出的或是個人出版的。音樂和影像作品也完全一樣。若在YouTube上聽音樂,泰勒絲的新作音量並不會比獨立樂團大好幾百倍,音質也不會好上幾百倍。我認為網路的本質就在這裡。
開始懂得活用網路,從世界各地買自費出版品的機會也增加了。這對我來說,也許算得上是一大變化。在過去,國內外文書專賣店不引進的書就只能去當地買,因此我每次出國都得在書店待很長的時間,回國時一定行李超重,如今有Amazon或出版社、商店的購物網站可利用。我現在不只日本的,連美國、歐洲的Amazon 或大型連鎖書店的購物網站都很常用。還不僅如此,作家自己的網站也多了Paypal之類的結帳功能,可向本人直接購買,也越來越多人提供專用平台數位下載電子書服務了。現實生活中不認識的臉書好友發布的相關情報也經常出現在我的動態時報上。如今我們已能簡單地買到國外的出版品,感覺跟挖國內小印量出版品沒兩樣,這種狀況只能用「劃時代」來形容。
還有,最近偷偷觀察非都會地區的書店咖啡館(ブックカフェ)和雜貨店也是一大樂事。當地人做的Zine等出版品,往往只能在那類店家找到。他們不透過既有的書店,而是希望在書店咖啡館和雜貨店展售自己的作品。
一旦獲得了以自費出版形式獨力推廣當地文化的能力,大家就不需要東京了。只要待在故鄉,著眼腳下土地,自己把感興趣的事情做成書,然後在自己人之間買賣就行了。東京的出版界再也沒有插手的餘地。因為不身處該地的人,一定查找不到該地「正在發生的事」。
自費出版、電子書、網路銷售等新的書籍形式與販售管道誕生後,出版界應該會面臨莫大的變化。規模優勢只是將起跑點的位置往前推一些,勝負不會由出版社知名度而定,書的內容才是一切。舊有的宣傳、廣告、跨媒體製作(笑)等手法的效果將會越來越弱,第一線的人應該最有感吧。如今「店員選書」受到矚目,同理,沒有比「口耳相傳」更加有力的宣傳了。現下的「口耳相傳」除了真正的「口」之外,還有推特、臉書、LINE、Instagram等各種「口」。
因此,現在待在第一線的二、三十歲的編輯或出版業相關人士應該要有自覺:你正站在一個關鍵非凡的重要轉捩點上。對大多數出版社而言,做紙本書然後將它電子書化就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了,但下一個階段一定會來臨。而且會來得很快。書籍像音樂那樣雲端化的時代是必然的未來。即便你不一本一本買書,也可以利用網路圖書館之類的服務,支付月費讀到飽。利用有線電視收看影集或電影的人應該已經了解其方便性了。在日本的數位雜誌和漫畫的圈子裡,已經有單位開始提供這種服務,我也已經裝了兩、三種iPad用的APP。如此一來,書本也不再需要走上絕版、銷毀等悲哀的末路,而且說到底,市面上90%的書只要看電子書就夠了。
極少數的書你會想當成蒐藏品,實體書只要做這類的留傳後世即可。這樣遠比現在環保,而且就某個角度來看也比較健康。作為實體物件的書籍有壓倒性的存在感,我並不希望它消失,而且它應該也不會消失吧。只不過它會變得像黑膠、錄影帶、DVD那樣存在於媒體形式的邊緣,恐怕是不會復活成為大宗了。
同場加映
本文摘錄自《圈外編輯》,臉譜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書籍介紹

這本書不只是談出版、編輯、文字工作、自由工作者
更記錄了一場不向社會、體制妥協,不斷「追求自己的真實」的痛快人生
都築響一,可說是日本此世代中最具真正獨立精神的自由編輯與文字工作者。他於70年代擔任當時草創的文化雜誌《POPEYE》、《BRUTUS》特約採訪編輯,獨立前往美國等地採訪,引進介紹許多當時主流媒體未關注的當代藝術,也間接替這兩份雜誌打下後來能引領流行文化至今的基礎。但面對轉為高薪穩定的正職編輯機會時,他毅然拒絕,移居京都,繼續他的體制外文字工作人生至今,40年來從未領過月薪,過著背離主流的生活。
「我是報導者,不是藝術家。報導者的工作是持續待在最前線。」戰爭的最前線不是總統辦公室,而是遍布泥濘的大地,同樣地,藝術的最前線不是美術館或藝術大學,而是天才與廢渣、真實與虛張混雜的街頭。」在科技為大眾消弭技術門檻,讓自媒體得以興盛的這個時代,獨立的文化創作精神在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但在批判、背離主流文化之餘,我們該如何真正實現獨立精神?都築響一在這40年生涯中身體力行所獲得的生命經驗,以及他面對文化、媒體的觀點,或許正是我們可以參照借鏡的,也將成為這個追求獨立精神時代的一劑強心針。
責任編輯:劉怡廷
核稿編輯:古家萱
一圖看懂 懶人充電救星!亞果元素Mag 5五合一磁吸充電站

現代生活與科技產品緊密相融,手機、平板等3C產品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同時,「充電」開始成為令人煩惱的生活問題,如果家中插座數量有限,無論你買多少充電器,仍無法完美實現所有設備一次充好充滿的小小願望;而更多的行動電源,只會讓需要充電的東西變得更多,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買個可以一機多用的多功能充電站呢?
現代生活與科技產品緊密相融,手機、平板等3C產品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產品無線化、電子化,「充電」開始成為令人煩惱的生活問題──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替裝置充電,計算時間,再替下一個裝置充電,就像無止盡的輪迴;甚至一不注意,隔天只能看著手機或行動電源閃爍紅光,然後產生「電量是否夠撐到今日結束」的焦慮與煩躁,甚至心想要不乾脆多買幾個充電器或行動電源......
如果家中插座數量有限,無論你買多少充電器,仍無法完美實現所有設備一次充好充滿的小小願望;而更多的行動電源,只會讓需要充電的東西變得更多,把原本簡約單純的生活步調變得更混亂──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買個可以一機多用的多功能充電站呢?

多工合一的亞果元素Mag 5五合一磁吸充電站 打造磁吸行動電源的家
為拯救總因充電煩心的你,智慧生活方案品牌亞果元素最新推出有求必應的完美存在「Mag 5五合一磁吸充電站」!它在長寬高不超過15公分、重約535公克的小巧尺寸中,將上述的惱人問題化繁為簡,一次滿足「磁吸行動電源充電座」、「磁吸行動電源」、「無線耳機充電盤」、「Apple Watch充電器」、「USB-A充電孔」五項功能!
- 磁吸行動電源充電座
支架上方的「磁吸行動電源充電座」,為專屬的磁吸行動電源量身打造一個家,不只隨裝隨充、拆卸即用,在替行動電源充電的同時還能化身手機磁吸充電支架,磁吸行動電源、手機一起充,出門再也不怕沒電!
- 磁吸行動電源
Mag 5內附的磁吸行動電源,背後設有輕便支架易拉易用,0~180度可調角度,加上磁力充足穩定,實測裝上iPhone 14 Pro Max使用依然穩固。更方便的是,它不只支援iPhone MagSafe磁吸無線充電,還可以用USB-C孔提供最高20W的有線快充,一次同時充兩個裝置。
- 無線耳機充電盤
充電站底座上的貼心圓形止滑圈內為「無線耳機充電區」,提供無線充電款AirPods或其他具無線充電功能之藍牙耳機充電,支援最高5W的充電速度,內建的智慧充電指示燈,讓充電狀態一目瞭然。
- Apple Watch充電器
充電站後方的可拆式「Apple Watch充電器」提供Apple Watch全系列充電使用;也可拆下單獨使用。拆卸後,接上USB-C充電接頭,讓你隨插隨充,隨附保護蓋,電力輕鬆帶著走!
- USB-A充電孔
最後的小巧思則是底座後方的USB-A輸出孔,支援5W瓦數輸出,可透過有線的方式提供手持風扇等生活小物輕鬆充電,算是非常貼心周到的設計。
專屬磁吸行動電源的家,不再擔心出門時才發現電池沒電!
總上所結,這款「亞果元素Mag 5五合一磁吸充電站」根本就是磁吸行動電源最溫暖的家,不只提供磁吸行動電源、iPhone、藍牙耳機等多裝置同步充電,在替磁吸行動電源充電時,竟然還能變身成為磁吸充電支架等多重功能!

全台唯一!磁吸行動電源化身為五合一充電站!
Mag 5內附的磁吸行動電源容量為5000mAh(毫安培),背面內建加寬隱藏支架,0~180º 無段式設計,完美停留在你需要的角度。磁吸充電與有線充電雙管齊下,最高支援USB-C孔20W的快速有線輸出,一機雙充。 只需短短30分鐘就能讓iPhone從0~50%電力滿滿!





當行動裝置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懂得妥善照顧它們也就是在造福自己。有了亞果元素Mag 5五合一磁吸充電站,回到家只要將磁吸行動電源輕輕一放,再將常用裝置一起擺上,一機滿足所有充電需求,就是一座收納控必須擁有的完美藝品。──再也不用盯著充電進度,隨時更換充電裝置,或是一堆線材凌亂滿桌,Mag 5提供了多樣充電場景,說是懶人生活救星也毫不為過!
除此之外,產品本體及內置電芯同時通過了經濟部標準檢驗局BSMI與NCC等國家級五項認證,並符合CE、FCC、RoHS等多項國際認證,本體充電站及行動電源皆提供 1 年完整保固服務,使用上安全無虞!
歡迎點此,亞果元素官方網站了解更多產品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