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ill Happen

如果一直睡不著會怎樣?

Art
12 Sep, 2018
如果一直睡不著會怎樣? Photo Credit: pxhere

一九六四年,一位十六歲的美國高二學生加德納,進行了史上最漫長的不睡覺醫學觀察。金氏世界紀錄不再記錄加德納這種行為(太危險),不過在當時正式地持續觀察下,這位學生連續兩百六十四點四小時沒睡覺,也就是超過十一天。

文:柯迪・卡西迪(Cody Cassidy)、保羅・道爾蒂(Paul Doherty)

睡不著會怎樣?

你出生後的一萬天,已在地球上度過二十七年四個月又二十五天。你也可以說自己的年齡是二十四萬個小時。在這段時間,你會花一萬一千個小時吃飯、一整年上廁所,還有另外一整年眨眼睛。不過,這些活動和你最喜歡的活動一比,莫不相形失色──失去意識。你活到一萬天時,已花了九年的時間睡覺。

若有機會把時間還給你,你會要回來嗎?換句話說,如果給你超強的能量飲料,讓你永遠醒著,你要不要喝呢?

回答之前,請審慎考慮。若讓你選擇不吃東西,或選擇不睡覺,你最好放棄火腿三明治。不睡覺會讓你比不吃東西死得更快,而且更不舒服。 更耐人尋味的問題是:為什麼?專家還無法確定。

我們需要大量的睡眠時間,但從演化來看,這似乎沒道理。因為在人類的歷史中,有漫長的時間得面對大型掠食者。人類在食物鏈中僅僅占有中間的位置,若有好幾個小時躺著,渾然不知劍齒虎正在接近,聽起來很危險。很難想像在適者才能生存的環境下,這「適者」竟然是三分之一的生命都坐以待斃的動物。

顯然,睡眠期間有很重要的事情在發生。無論睡眠風險多大,卻是整個動物界的普遍需求。老鼠在貓咪環伺的環境下會打瞌睡,連植物也有類似睡眠的晝夜節律。

睡眠可追溯到演化開始之前的適應行為。或許你的遠親(也許是遠古的某種藻類)會打個盹,讓藍綠色的頭部神清氣爽,進而表現得比同儕好一點,也才有後來的演化史。

雖然我們不知道那個藻類的名稱,卻能透過藍迪.加德納(Randy Gardner)的事蹟,更了解睡眠的重要。1964年,加德納是個16歲的高中二年級學生。他來自加州聖地牙哥,進行了史上最漫長的不睡覺醫學觀察。金氏世界紀錄不再記錄加德納這種行為(太危險),不過1964年,在正式持續觀察下,這位高中二年級的學生連續兩百六十四點四小時沒睡覺,也就是超過十一天。

Depositphotos_63268973_l-2015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這其實是高中科學計畫的一部分(但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過程並不順利。第三天,加德納把街道標誌誤認為行人,到了第四夜,他深深相信自己是職業足球員。醫師表示,他對質疑他能力的人非常生氣。

到了第六天,他開始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與短期記憶力。測試者請他從一百開始倒數,每隔七唸出數字,但他數到一半就忘記自己在做什麼。到了最後一天,他仍可在玩彈珠台時打敗一名觀察者(有人質疑這名對手的能力)。即使經歷了這些風波,加德納睡了十四個小時之後,就完全恢復。

儘管加德納並未讓自己達到無睡眠的體能極限,但從幾隻老鼠的不幸前例來看,我們知道達到極限時會發生什麼事。

研究者曾在實驗室迫使一群老鼠不能睡。他們監測老鼠的腦波,一旦發現老鼠開始打盹,就轉動牠們腳下的滾輪,強迫牠們運動。換言之,老鼠無法睡覺。就是這樣。

兩週後,老鼠都死了。後來,研究人員又重做這項實驗,但這一次會以其他方式設法挽救老鼠性命,只是仍不讓老鼠睡覺。這次實驗中,老鼠的體溫開始下降,因此測試者提高環境的溫度。但沒有用。老鼠的免疫系統變弱了,試驗者又給老鼠抗生素,一樣沒用。後來,老鼠體重減輕,實驗人員給予更多食物,最後老鼠還是死了。研究人員能挽救老鼠的唯一方式很簡單:讓牠們睡覺。之後,老鼠幾乎都能完全康復。從這結果或可約略看出,不睡覺會「毒害」老鼠,唯一有效的解藥是睡眠。

mouse_rodent_cute_mammal_nager_nature_an
Photo Credit: pxhere

人類則可透過腦波測量,來觀察不睡覺的影響。你疲憊的時候,控制記憶與推理的前額葉就會超載。它必須更努力工作,才能做頭腦清醒時能輕易處理的工作量,這情況就像用老舊的電腦開大型檔案。大腦在疲憊的時候,無法順利運作。

如今科學家百分之百肯定睡眠的必要性,理由正如史丹佛大學研究者威廉.德門特博士(Dr. William Dement)正經地告訴《國家地理雜誌》:「我們要睡覺,是因為我們覺得睏了。」近期的研究也讓我們更了解睡眠。

研究人員在觀察老鼠與猴子時(雖然還沒觀察到人類)發現,睡眠似乎是大腦的洗碗精。

清醒時,腦細胞會產生有毒的廢物蛋白質,這些蛋白質的存在導致大腦功能受損。要清理掉這些毒素,必須用腦脊髓液去沖大腦細胞,帶走這些廢棄物。可惜的是,你醒著的時候,腦脊髓液是不會流動的。清醒著到處走的時候,腦細胞比較胖,沒有什麼空間讓腦脊髓液在其間流動。這表示腦脊髓液會「卡在」大腦塞車的車陣中,於是毒素就在原地累積。

睡眠時會排除的一種廢物稱為β–類澱粉蛋白(beta-amyloid),這種物質的存在和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有密切關聯。

一旦你睡著之後,腦細胞就會萎縮,腦脊髓液便像半夜在高速公路上開車一樣暢行無阻,湧進你的大腦,沖走造成污染的毒素。你的細胞醒來時就會乾淨清爽,準備思考人生最深刻的意義,或考慮要吃雞蛋還是穀片。

如果這理論正確,即可解釋為什麼你疲憊的時候心智機能大幅下降、為什麼缺乏睡眠會奪命,以及為什麼老鼠被迫不得入睡時,會固執地拒絕活下去。醒著就會讓你的大腦變髒,而大腦顯然非常討厭變骯髒。它非常渴望睡眠,你在熬夜最後仍不敵瞌睡蟲時,就能感受到這一點。大腦很需要睡眠,因此曾有人拒絕飲水、溫暖或食物而死,但醫療史上從來沒有人因為抗拒睡眠而死。人類終究無法抵抗睡眠的衝動。

有種很罕見的致命疾病,叫作「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患者無法入睡,但看起來致命原因是大腦傷害,失眠只是副作用。

演化似乎給了你睡眠能力,也極力確保你使用這能力。

person_sleep_sleeping_window_sheet-13924
Photo Credit: pxhere

美國每年死於車禍的人數中,有近一千五百人是因為駕駛的大腦進入無意識狀態,即使知道自己正以六十哩(約九十七公里)的時速,駕駛車輛載運一噸重的東西。不僅如此。從火車、飛機與工業意外到車諾比核電廠事故,都和疲憊脫不了關係。當你在駕駛火車或汽車時,疲憊相當危險,可能導致你進入微睡眠狀態(microsleep),也就是短短三十秒以下的無意識狀態。微睡眠是無法抵抗的,而且進入與脫離這狀態的過程非常流暢,因此你可能根本沒察覺這情況發生,除非醒來時發現自己在陰溝裡。

睡眠可能是人類需求中,唯一強烈到你無法因缺乏而死的需求。想測試你腦袋有多大的能耐不睡覺,恐怕只能把你連結到超大版本的惡魔機器,也就是那些不幸的老鼠死在上面的那種。我們不建議你這麼做,但如果你踏上那折磨人的機器兩週,會開始胡言亂語、無法記住某個想法超過幾分鐘、自認是職業足球員,之後就會因為腦細胞過髒而死。

同場加映

本文摘錄自《然後你就死了:被隕石擊中、被鯨魚吃掉、被磁鐵吸住等45種離奇死法的科學詳解》,臉譜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書籍介紹

8nny16lalnmsftgr0086p4rdb5h6vg

當史蒂芬.金遇上史蒂芬.霍金,以最嚴肅的科學家精神,探究最滑稽、最荒謬、最悲慘的死法!跳進黑洞裡?搭飛機遇到窗戶脫落?慘遭丟進火山口當祭品?參觀洋芋片工廠時掉入機器中?一一然後呢?

舊金山著名探索博物館資深駐館科學家保羅・道爾蒂與作家柯迪・卡西迪聯手探究四十五種離奇死法,這些情境有的看似異想天開、有的確有其事,作者採用某些勇者的親身經驗(或驗屍報告),例如乘坐木桶滑下尼加拉大瀑布、把手伸進分子加速器,或讓蜜蜂螫咬睪丸。有些情況缺乏第一手資料,例如跳進黑洞或挖個從美國通到中國的地洞鑽進去,因此參酌軍事、醫學、天文物理學報告及假說,或者某些好奇教授的研究(像是香蕉皮到底有多滑)。

除了目睹五花八門的精彩死法,也能習得千奇百怪的冷知識(例如,遭蜂群攻擊時,寧願沒穿褲也不能沒戴面罩;如果必須在核爆末日後生存,每天必須吃一百四十四隻蟑螂才能存活),更可獲取寶貴的求生法則(例如,進行時光旅行時,首選年代是三億七千萬年前;沒穿太空裝就離開登月小艇時,千萬別大吸一口氣憋著)。作者旁徵博引,從物理學、天文學、解剖學等多元角度描繪各種死法、剖析致命情境的前因後果,內容兼具知識性與娛樂性,宛如暢銷科普書《如果這樣,會怎樣?》融合《絕境求生手冊》,令人時而捧腹大笑,時而膽顫心驚。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精選書摘

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更多此作者文章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15 Mar, 2023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漫畫家高妍結合私人經驗與日常觀察,用畫筆凝結出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創作的他,持續用Adobe軟體製作所有的漫畫和插畫。採訪這天高妍邀我們走訪他作品場景中常出現的台北溫羅汀一帶,並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

用Photoshop與InDesign,從獨立出版小誌做到暢銷商業單行本

2022年5月25日,高妍的首部單行本《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在台灣和日本同步發行,不到一週內,台版和日版紛紛「重版出來」,以25歲的新銳漫畫家來說是相當驚人的成績。《綠之歌》同名短篇是高妍在大學時期自費出版的32頁漫畫作品,經過五年時間發展成長篇,故事描述一位台灣女孩「綠」深深愛上日本搖滾傳奇細野晴臣的音樂,而音樂又帶著他遇見許多美好的事物。

「無論是插畫、漫畫,我的作品都以電腦繪製為主,」目前在台日兩地活動的高妍,趁著回台期間帶我們到公館的另類漫畫店Magasick,那裡幾乎是唯一能找到他所有早期自費出版作品的地方,「我通常會先用Photoshop繪製漫畫,接著進InDesign做每頁漫畫的初步排版,打上對白內容,並且讓編輯知道漫畫的順序。」高妍一面介紹他的作品,一面和我們說明工作流程。

《房間日記》、《海的画報》、《荒原》、《1982》到《綠之歌》短篇,翻閱一本本插畫、漫畫作品,令人感受到高妍持續雕琢自己的技巧,不只是畫面、意象和氛圍的經營,在書籍的裝幀上也不斷實驗。《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的書籍設計也由高妍親自操刀,書衣扉頁設計成演唱會門票,隨書附上的歌詞本則選用紋路明顯的特殊紙,精緻得如一本獨自成立的小誌。

☞ 用Photoshop和InDesign製作出版你的作品吧!

01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繪圖板搭配Photoshop,陪伴漫畫家一路成長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就一直在用電腦畫畫,電腦繪圖比起手繪對我來說是更親近的媒材。」直到高妍國中時,母親送給他一台繪圖板作為生日禮物,從此繪圖板搭配Photoshop就成了他創作用的固定班底,「有時候我在畫水彩或素描的時候,都會覺得『天啊,讓我按上一步!』」高妍笑說自己從電繪切換到手繪時常忘了不能重做步驟。

除了自己的作品之外,高妍也經常承接書籍和雜誌的繪製委託,像是村上春樹的散文集《棄貓》由收錄了11張高妍的插畫,以及旅日台灣作家李琴峰獲得芥川獎的《彼岸花盛開之島》台版書封,同樣也出自高妍之手。村上春樹曾形容高妍的畫「喚起某種令人懷念的共鳴」,或許正是這樣的特質,使他的作品能夠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

☞ 電繪首選Adobe Photoshop

「我在用漫畫拍電影」

「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私人經驗去發展。」台北溫羅汀一帶是高妍漫畫中經常出現的場景,也是他現實生活中最熟悉的區域,但即便在這麼熟悉的日常中,他總能觀和感受到新事物,並且將它們放進作品中。「每天好好感受自己的生活的改變、新的相遇、新的離別,把這些離別具象化成完整的故事。」

採訪這天我們也來到位於台電大樓站附近的咖啡店與Live House「海邊的卡夫卡」,《綠之歌》裡主角小綠與南峻就是在這裡相遇。「我覺得這些東西如果不透過像文字、日記、圖像作品的方式去記錄,有一天就會消失,這些遺忘跟失去是非常可惜的。」海邊的卡夫卡經過18年的歲月,近期也因為都更即將和大家告別。

02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我其實在用漫畫拍一部電影。」高妍在作品中透過背景的寫實處理、人物之間表情的細膩變化,以及水平橫向的構圖去營造出電影鏡頭的感覺,「讓讀者進入故事,並在無意之間將自己帶如故事主角的心境。」雖然生活中充滿離別,但讀者透過閱讀高妍的作品,也許可以不斷地與這些文化場景重新相遇。

☞ Adobe陪你紀錄日常生活的新改變

把感動帶給讀者的瞬間

「我一直覺得我不是什麼天才,我只是非常非常努力在做每一件事情。」以高妍的年紀對應他身為創作者目前的成績,確實常令人讚嘆他繪畫方面的才華,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的高度自律,「在執行作品上,我很像一台機器,時間到了我一定要做什麼事情,最後把作品透過非常有紀律的方式完成。」

高妍和我們分享他在日本漫畫月刊《Comic Beam》連載《綠之歌》期間,每日醒來吃完早餐就開始工作,一路繪製到晚上,中途除了吃飯其餘時間都不中斷地畫直到睡前。每月連續25天都是這樣的節奏,直到交出當月的稿件,又接著準備下個月的連載。

03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最重要的事情是對作品誠實。當你今天很善待這個作品,很想好好地讓這個作品被跟你有一樣感動的人看見,我相信那個人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感受你作品帶給他的力量。」對高妍來說這樣的瞬間就是做作品最棒的時刻。你也有想要分享的感動嗎?一起透過Adobe系列軟體來踏出創作的第一步吧!

品牌贊助

由every little d《廣編團隊》製作,由品牌贊助,針對某個特定議題進行研究與探討,不使用浮誇字眼,致力用客觀的角度提供讀者以另一個角度了解商業行為背後發生的議題。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