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飯桌》:餃子的做工不輸壽司,為什麼台灣沒有高價餡料的餃子店?

若把餃子皮比為醋飯,餃子餡比作壽司材料,餃子的做工與壽司是不相上下的。我們常在台灣吃到看起來很美、價格過高卻難吃的握壽司,但反觀願意做高價餡料餃子的店卻幾乎沒有了。
文:鞭神老師
沒吃過鮁魚水餃,不識真正好餃子
很多年前在山東青島吃過鮁魚水餃之後,就再也沒有吃過那麼好吃的餃子了!我找尋這種魚非常多年,才在學做一道叫「鰆魚幽庵燒」的日本料理時明白,原來中國俗稱的鮁魚就是日本所稱的鰆魚(サワラ),而鰆魚在台灣則被慣稱為土魠(頭魠) 魚(編按:「土」魠一詞並非錯別字,〔魚+土〕一字依據維基詞典的說明為台灣本地自創的形聲俗字,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收錄之詞亦是「土」魠),繞了一大圈,原來鮁魚一直近在咫尺。
鮁魚是鯖科(Scombridae)、馬鮫屬(Scomberomorus),台灣人叫土魠魚,其實又可細分為好幾種。「康氏馬加鰆」的魚身中間三分之一、第一背鰭呈白色,其餘鰭偏黑色,日文名為横縞鰆 ,英文名為Narrow-barred Spanish mackerel,魚身較短,橫斷面略側扁,腹部甚寬,頭高大於頭長,尾鰭大而深分叉。
「朝鮮馬鮫」或「高麗馬加鰆」的日文名為平鰆(ヒラサワラ),英文名為The Korean mackerel,第二背鰭、臀鰭及尾鰭發達,背部灰綠色,腹部銀白色,台灣俗稱「闊腹仔」。市價高昂的「中華馬加鰆」斑點集中在後半身和尾部、台灣俗稱為「馬加」或「大耳」,日文名為牛鰆, 英文名the Chinese mackerel。
還有目前已日漸稀少、別名「台灣馬加鰆」「白腹(北) 仔」的「斑點馬鮫」,日文名為台湾鰆(タイワンサワラ),英文名為Indo-Pacificking mackerel or popularl (spotted) seer fish 。而被當作頂級生魚片的「藍點馬鮫」, 日文名サワラ,英文名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別名「日本馬加鰆」或稱「正馬鮫」,體側分布著藍黑色圓形斑點,腹銀白色,截面偏橢圓。
高價土魠做出一粒25元的高級水餃
一般人會把如此複雜的鰆魚家族搞混也很正常,因為光是台灣土魠魚羹的「土魠魚肉」來源就不只一種。原本土魠魚指的是康氏馬加鰆,不過康氏馬加鰆在批發市場價格一公斤約500到900元,而體型相似的「沙氏刺鮁」(又名棘鰆、石喬),一公斤只要100多元。
我們在超市買一片手掌大的土魠魚就要超過200元,很難相信一碗60元,碗內有五、六大塊魚肉的土魠魚羹,會選用康氏馬加鰆這種高價魚。眾所周知,如今多以價錢只有七分之一的石喬或是鯊魚肉替代來做羹湯了。
可想而知,我在山東吃到的鮁魚水餃一定不便宜,一粒的價格約是台幣25元左右,是平均一粒餃子只賣五至八元的台灣難以想像的高級水餃。
這篇我想談的是餃子,卻從土魠魚起頭是有原因的。試想日本的「鰆魚幽庵燒」、中國北方沿海才有的「鮁魚水餃」,與台灣特有的「土魠魚羹」,不同文化不同名稱的相同食材,端上桌卻呈現出如此大的料理差異。見微知著,只要不拘泥在單一的處理手法,料理的想像是可以無限大的,一顆小小的餃子也是如此。
話說台灣包子的命運要比餃子幸福,這得歸功於「鼎泰豐」的成功,順水推舟地幫助其他各門各派小籠包專賣店提高價格求得生存,也豐富了食材的多樣性,對提升飲食品味與文化有極大的功勞,消費者也才能接受五個豬肉餡小籠包要價台幣100元、蟹粉小籠一顆35元的價格。
試想,換作是換成是一顆35元的「蟹肉水餃」,一餐點個20顆、不含小菜就得花上700元,在現今的環境下恐怕是無法生存的。前面提到鮁魚餃子的發源地山東膠東沿海,因海鮮肥美豐富的海域,各式海鮮餡的餃子也令人大開眼界,像是在台灣極為少見的墨魚水餃、黃魚水餃、蠣蝦水餃、海參水餃,甚至有間店面非常小的「一品鮮金槍魚餃子館」,因使用鮪魚(金槍魚)做餡而打響名號。
最華麗的餃子宴和最長壽的餃子館
除了常民當作日常吃食,餃子也早已被精緻化,在某些地方更演進成一種上得廳堂的大器料理。西安的「餃子宴」就由108種餃子所組成,除了豬、牛、羊、肉和蔬菜餡之外,按照肉香型、醬香型、果香型、素香型等口味,有著多達300多種搭配組合,連甚至猴頭菇、海參、魚翅、髮菜等山珍海味都能入餡。
不只如此,茄汁、麻辣、魚香、五味、鮮鹹、糖醋、咖哩、蠔油、椒麻、紅油等味型,或是蒸、炸、煎、煮、烹、炒、爆、熘、燜等技法,都輪番用在一顆顆的餃子上。上菜的順序也有其意義,會先上炸、煎類餃子,其次上蒸、煮類的餃子;口味則是先鹹、次甜、後麻辣。而各色鹹味餃子會先上海鮮,次雞肉,後清素,一口氣上十道左右,再送上「銀耳湯」 讓食客調整味蕾,才又繼續上其他口味餃子。
由此看來,餃子的品味講究也與握壽司的上菜順序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讓西安餃子宴專美於前的是中國東北瀋陽的「老邊餃子館」。清道光八年(西元1829年)一個叫邊福的人從河北搬家到瀋陽,開了間「邊家餃子館」,但生意一直不好,一直到了同治七年(西元1870年),邊福的兒子邊得貴承襲父業之後把店名改為「老邊餃子」。
他將餃子餡先煸過之後再用雞骨和豬骨湯慢煨,讓餡料吸滿湯汁,味道鮮美,取做「煸餡餃子」。老邊餃子館也在2000年時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上歷史最久的餃子館」,更在日本東京的新宿和北海道的札幌也開了分店。
餃子的發揚光大,離不開戰爭推波助瀾
在台灣一般家庭或外食族大多把餃子當作一種「菜麵合一」的簡便主食,因為是有肉有菜有澱粉的一餐,但餃子其實不只是一種料理、一種填肚子的主食,在餡料選擇的象徵意義上更是庶民文化的積累。例如芹菜餡的餃子就是勤財餃,代表對財富的勤奮;韭菜餡即久財之意,祈求長久的財富;白菜餡指得是百財;酸菜是算財;魚肉餡就是年年有餘的餘財餃。
餃子對北方人來說實有無可取代的意義。相傳餃子古名「嬌耳」,在1800多年前是被當作一種藥用食療品。東漢末年著有《傷寒雜病論》的醫學家張仲景在長沙做官,準備告老還鄉的冬天,看到許多流民飢寒交迫難抵酷寒,連耳朵都生了凍瘡, 妙手仁心的他想了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
把羊肉與祛寒藥物放在鍋裡同煮,熟後撈出切碎,再用麵皮包成耳朵狀後下鍋煮熟讓大家分食,稱之為「祛寒嬌耳湯」。也因此每到秋冬之交的立冬以及過年要吃餃子就成為北方的習俗,代表人們對平安過冬的祝願;或許相對於氣候較溫暖的南方,既不會「凍耳朵」,吃餃子之風自然也就沒那麼盛行了。
三國魏明帝時期,張揖的《廣雅》提及形如月牙的食物「餛飩」;唐朝時又因所稱的「角兒」就是現代餃子的詞源了。有趣的是,也因餃子傳入了蒙古,因為餃子的蒙古語「Бууз」發音類似中文的「扁食」(buuz,亦有人直譯為「邊西」),在蒙古統治下的中國也多把餃子稱之為「扁食」,日後在中國南方流傳開來。
另一方面, 有美食家認為,隨著蒙古帝國的四處爭掠,餃子也傳到了哈薩克而有了哈薩克餃子「manti (мәнті)」,以及到了俄羅斯變俄羅斯餃子「Pelmeni (Пельме´ни)」。

日本的雙餃龍頭之爭
蒙古雖於西元1274年和1281年兩次攻打日本,但都以失敗收場,自然也失去了把餃子傳到日本的機會,在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餃子才從滿州被帶回日本。其中栃木縣宇都宮市的歸國軍人,因其大多是從1940年(昭和十五年)就開始駐守滿州,也帶回了正統餃子的製作方式,不過隨後異軍突起、取而代之的反而是濱松餃子,以大量使用高麗菜帶出內陷的甘甜味出名,內餡還用上了鹽水汆燙過的豆芽菜。
根據調查,在2006年(平成十八年)濱松餃子的年消費量竟然是宇都宮市的四倍、人均消費金額為一萬九千多日幣!
自此浜松餃子也成了日本餃子的象徵之一,這也讓以元祖自居的宇都宮人非常不服,發起搶回「餃子城」寶座的呼籲,兩地此後互有勝負,目前為止是浜松連三年占上風,也成為有趣的話題。日本人愛吃餃子,也因此東京與京阪神的《米其林指南》都有選進餃子店,一些熱門的餃子店也很難訂位,像是位於東京阿左谷2016東京一星的「餃子坊 豚八戒」,與幡ヶ谷「您好(ニイハオ)」,平日都一位難求。
餃子餡味道足,不沾醬油要沾醋
我常喜歡拿餃子與握壽司這兩個看似完全不同的料理做比較,雖說對食材的新鮮度與處理方式上,握壽司要複雜與高明許多,但是若把餃子皮比為醋飯,餃子餡比作壽司材料(寿司ネタ),餃子的做工與壽司是不相上下的,只是外型上壽司食材的色彩與型態,比起把食材剁爛包進麵皮中的餃子看來誘人得多。
我們常在台灣吃到看起來很美、價格過高卻難吃的握壽司,但反觀願意做高價餡料餃子的店卻幾乎沒有了。對我來說,自從仁愛圓環的「劉家小館」與杭州南路金華街口的「劉家餃子館」 相繼歇業後,台北最道地的餃子館,就剩下木柵路三段的「三老村」與木柵忠順街一段的「山東餃子館」這兩家了。
一般餃子館的問題大多出在餡料淡而無味,其實好吃的餃子應該完全不需要佐料,頂多沾醋稍微提點原味。不過即使大多數的水餃專賣店都不合我標準,反倒是一些兼賣餃子的餐廳,像是「勺勺客」與「陸光小館」所做的餃子水準都很好,不過後者現在已停賣餃子。最近我又發現位於台北長春路賣東北菜酸菜白肉鍋的哈爾濱餐廳「東北軒」,他們做的餃子不但內餡豐富,味道也足,頗為驚喜。
自製鮮味鮁魚餡,別忘了蔥薑花椒水
既然在館子吃不到,我也試著在家做鮁魚餃子。我的做法是:先把鮁魚肉去皮去骨刮下後,加入帶肥的五花豬絞肉一起剁到起黏性,加入蔥薑花椒水。
這蔥薑花椒水得提前四小時準備,先把花椒粒放冷水裡泡一個小時,把水燒開後關火放涼,加入蔥段和薑絲再泡三小時。比例是500公克肉加125毫升的蔥薑花椒水,可以讓肉餡保持鮮嫩。順著同一個方向攪拌,加入10克的鹽、10克的味精和5克白胡椒粉,加入50克的沙拉油和兩小匙香油,記得和完餡再加,可形成保護膜讓內餡水分不外溢。最後再加一百克切好的韭菜拌勻,餡料就完成了。
餃子皮用500克高筋麵粉加50毫升攝式20度的水,加半匙鹽與一顆蛋白提高筋度,和好之就蓋上濕布醒麵,這樣的餃子皮吃起來才不易爛夠有Q勁。
直到現在,北方人吃餃子時,還是要配一碗煮餃子的餃子湯,稱之為「原湯化原食」,「原食」是指澱粉類食物,「原湯」則是煮食物的水。「化」就是消化的意思。原湯裡不但有散落的麵粉可以幫助消化,喝餃子湯也補足了在煮食的過程中,麵粉流失到湯裡的占原食物50%的水溶性B群維他命,一舉數得。
同場加映
本文摘錄自《百年飯桌》,寫樂文化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書籍介紹

美食圈同溫層 驚豔齊讚:「史上最強情報!」「要故事有故事,要店家有店家,吃飯吃得有程度!」東坡肉不是蘇東坡獨創,北京烤鴨不是北京來的鴨……吃牛肉麵別急著加酸菜?吃小籠包夾一堆薑絲很「落漆」?高麗菜捲別再包魚漿了!
愛吃卻常踩雷,生氣又浪費錢,問題出在哪?不懂料理的典故、起源、作法,當然廚師青菜煮你隨便吃!鞭神老師的最強料理兵法,評點中外百年餐桌故事。這是一名「超級料理宅」對食材與技法的溯源之旅,看完本書,等於用大腦吃遍全世界!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