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前拍攝的《2001:太空漫遊》,至今仍是電影史的永恆鉅作

許多人曾推論:也許在不知道的過去,地球早就經歷過一次高智慧科技的時期,濫用資源和互相掠奪的殘殺演變成大滅絕,然後,新的歷史又再一次展開——這個想法也許就是從這部電影來的。
文字:電影虎蘭花
上映當天電影院外人潮湧至,不管是死忠影迷或是第一次觀賞,全都是為了這部如同出自神之手的金字塔,賦與人類智慧的黑石塔——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執導,1968年的電影作品《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不,我不是老影迷,庫柏力克的名字我是直到看了年初同樣在大螢幕重映的《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才真正認識。朝聖完這部爭議46年終於解禁的暴力美學經典作之後,就知道自己再也無法忽視這位導演的作品了。

《2001:太空漫遊》故事開端並非在太空,而是人類尚未誕生前,以高聳、神祕姿態出現在猿猴面前的一座黑石碑。到人類已能掌控科技的時代,月球基地上發現有同樣的黑石碑正對外釋放出訊號。18個月後,大衛鮑曼博士、法蘭克普爾、三位進入冬眠狀態的科學家,與一台號稱從不出錯的人工智慧HAL9000(顯然是立下Flag),接受任務前往訊號的終點——木星。
誰說沒有電腦就不能上太空
作為一部科幻片先驅,電影處處都在向影眾炫技:太空船飛行、無重力行走、登上月球等,都突破了1968年的已知技術,安排相當大器的鏡頭數量,也因此被誤認為是第一部運用電腦技術來支援特效需求的作品,事實上,凡是看起來理所當然的特效都是全手工繪製,利用模型與鏡頭拍攝技巧完成,即便是身在21世紀……不,正因為是21世紀,更覺得如此超脫現實的作法,不是神之手是什麼!

太空漫遊真的在講外太空嗎?
黑石碑也許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能量具現化,也可能是超越所知的最頂尖智慧產物。猿猴對黑石碑從驚恐、試探到撫摸、接受,學會以骨頭作武器,卻走向以武力自相殘殺的結局。接著一個經典剪接——往上拋起的骨頭成了遨遊星際的太空船。
也許人類以最快的速度建立文明,本質上卻也無所不同。全權操控太空船的人工智慧HAL9000開始懂得懷疑、思考並作判斷,甚至選擇謀殺人類保護自己,以此作為開端,大衛穿越絢爛的星際之門,看見人類最終衰滅,重回胚胎,再度從宇宙裡復育而出。
許多人曾推論:也許在不知道的過去,地球早就經歷過一次高智慧科技的時期,濫用資源和互相掠奪的殘殺演變成大滅絕,然後,新的歷史又再一次展開——這個想法也許就是從這部電影來的。
電影可以沒有對白,但不能沒有音樂
配樂在本作地位並不亞於建構畫面,而是傳遞訊息的第二道橋樑。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Georg Strauss)的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從此代表一種Evolution,貼近現實的環境音突顯外太空的寧靜,人聲音效營造詭譎神祕的驚悚氛圍,而HAL9000唱的那首〈Daisy Daisy〉合成音,逐漸低沉含糊直到消失的歌聲,像是HAL在為自己的誕生、利用,最後被迫消失而哀悼。
在默片時代,電影院都會配置樂團隨著劇情Live演奏,《2001:太空漫遊》2小時22分鐘的片長,對白鏡頭卻不超過40分鐘,搭上一首首古典交響樂曲,就像重現過去音樂在電影的中心地位。以古典音樂為主的風格也延續到1971年《發條橘子》的貝多芬。
The door controls time and space, love and death!
一股崇拜熱流從內心竄起,差點起身鼓掌的關鍵,自然是後段經典的「星際之門」。透過鏡頭高速超梭一束束鮮明色彩,千變萬化的大膽用色涵蓋萬物變遷的過程與可能,乃至大地、海洋、智慧與進化。
如果這是一部2018年新上映的電影,長達9分多鐘的抽象手法真讓人捏一把冷汗,意外的是,在1968年上映期間,拯救電影票房成績的正是影眾對這段「星際之門」的好奇心!


《2001:太空漫遊 》從沒停下它的腳步
前陣子參加一場講座,特效講師說道:「你現在所看到的沒有一個是純粹,在那之前都已經有個原型在。」太空人與地板180度平行、飄浮在空中的筆……對許多電影來說——如2013年《地心引力》(Gravity)、2014年《星際效應》(Interstellar)等,《2001:太空漫遊》便是那個原型。
之前曾在介紹大友克洋動畫電影《AKIRA》的文章中提到對動畫《科學超電磁砲》的影響,沒想到這部愛玩哏的作品也在第 13 集中出現一塊黑石碑,白井黑子甚至拿出一根骨頭,連配樂都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沒被當成巫師判刑真是太好了!
史丹利庫柏力克很大膽,無論是激活思考力的隱晦劇情,看10部電影也不及他一部使用的色彩;或是在阿姆斯壯還未登上月球的年代就靠創造力衝上星際,都是面對電影市場與觀眾接受度上的挑戰,在我這位21世代的地球人眼裡依然前衛,庫柏力克沒有因此被獵巫帶去BBQ,真是太好了!
史丹利庫柏力克高精準預測未來的《2001:太空漫遊》為他奪下奧斯卡最佳視覺獎,和我一樣的庫柏力克初心者們,這部電影是你必定要朝聖的一個「原型」,但也聽我說一句:「一旦按快轉,這部電影就毀了!」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劉怡廷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漫畫家高妍結合私人經驗與日常觀察,用畫筆凝結出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創作的他,持續用Adobe軟體製作所有的漫畫和插畫。採訪這天高妍邀我們走訪他作品場景中常出現的台北溫羅汀一帶,並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
用Photoshop與InDesign,從獨立出版小誌做到暢銷商業單行本
2022年5月25日,高妍的首部單行本《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在台灣和日本同步發行,不到一週內,台版和日版紛紛「重版出來」,以25歲的新銳漫畫家來說是相當驚人的成績。《綠之歌》同名短篇是高妍在大學時期自費出版的32頁漫畫作品,經過五年時間發展成長篇,故事描述一位台灣女孩「綠」深深愛上日本搖滾傳奇細野晴臣的音樂,而音樂又帶著他遇見許多美好的事物。
「無論是插畫、漫畫,我的作品都以電腦繪製為主,」目前在台日兩地活動的高妍,趁著回台期間帶我們到公館的另類漫畫店Magasick,那裡幾乎是唯一能找到他所有早期自費出版作品的地方,「我通常會先用Photoshop繪製漫畫,接著進InDesign做每頁漫畫的初步排版,打上對白內容,並且讓編輯知道漫畫的順序。」高妍一面介紹他的作品,一面和我們說明工作流程。
《房間日記》、《海的画報》、《荒原》、《1982》到《綠之歌》短篇,翻閱一本本插畫、漫畫作品,令人感受到高妍持續雕琢自己的技巧,不只是畫面、意象和氛圍的經營,在書籍的裝幀上也不斷實驗。《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的書籍設計也由高妍親自操刀,書衣扉頁設計成演唱會門票,隨書附上的歌詞本則選用紋路明顯的特殊紙,精緻得如一本獨自成立的小誌。
☞ 用Photoshop和InDesign製作出版你的作品吧!

繪圖板搭配Photoshop,陪伴漫畫家一路成長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就一直在用電腦畫畫,電腦繪圖比起手繪對我來說是更親近的媒材。」直到高妍國中時,母親送給他一台繪圖板作為生日禮物,從此繪圖板搭配Photoshop就成了他創作用的固定班底,「有時候我在畫水彩或素描的時候,都會覺得『天啊,讓我按上一步!』」高妍笑說自己從電繪切換到手繪時常忘了不能重做步驟。
除了自己的作品之外,高妍也經常承接書籍和雜誌的繪製委託,像是村上春樹的散文集《棄貓》由收錄了11張高妍的插畫,以及旅日台灣作家李琴峰獲得芥川獎的《彼岸花盛開之島》台版書封,同樣也出自高妍之手。村上春樹曾形容高妍的畫「喚起某種令人懷念的共鳴」,或許正是這樣的特質,使他的作品能夠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
「我在用漫畫拍電影」
「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私人經驗去發展。」台北溫羅汀一帶是高妍漫畫中經常出現的場景,也是他現實生活中最熟悉的區域,但即便在這麼熟悉的日常中,他總能觀和感受到新事物,並且將它們放進作品中。「每天好好感受自己的生活的改變、新的相遇、新的離別,把這些離別具象化成完整的故事。」
採訪這天我們也來到位於台電大樓站附近的咖啡店與Live House「海邊的卡夫卡」,《綠之歌》裡主角小綠與南峻就是在這裡相遇。「我覺得這些東西如果不透過像文字、日記、圖像作品的方式去記錄,有一天就會消失,這些遺忘跟失去是非常可惜的。」海邊的卡夫卡經過18年的歲月,近期也因為都更即將和大家告別。

「我其實在用漫畫拍一部電影。」高妍在作品中透過背景的寫實處理、人物之間表情的細膩變化,以及水平橫向的構圖去營造出電影鏡頭的感覺,「讓讀者進入故事,並在無意之間將自己帶如故事主角的心境。」雖然生活中充滿離別,但讀者透過閱讀高妍的作品,也許可以不斷地與這些文化場景重新相遇。
把感動帶給讀者的瞬間
「我一直覺得我不是什麼天才,我只是非常非常努力在做每一件事情。」以高妍的年紀對應他身為創作者目前的成績,確實常令人讚嘆他繪畫方面的才華,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的高度自律,「在執行作品上,我很像一台機器,時間到了我一定要做什麼事情,最後把作品透過非常有紀律的方式完成。」
高妍和我們分享他在日本漫畫月刊《Comic Beam》連載《綠之歌》期間,每日醒來吃完早餐就開始工作,一路繪製到晚上,中途除了吃飯其餘時間都不中斷地畫直到睡前。每月連續25天都是這樣的節奏,直到交出當月的稿件,又接著準備下個月的連載。

「最重要的事情是對作品誠實。當你今天很善待這個作品,很想好好地讓這個作品被跟你有一樣感動的人看見,我相信那個人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感受你作品帶給他的力量。」對高妍來說這樣的瞬間就是做作品最棒的時刻。你也有想要分享的感動嗎?一起透過Adobe系列軟體來踏出創作的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