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sung Hero

樂團演出中最重要的隱形成員:技師到底都在做什麼?

11 Aug, 2018
樂團演出中最重要的隱形成員:技師到底都在做什麼? Photo Credit: 吹音樂提供

表演正值高潮,台上樂手忘情演奏,台下觀眾汗水淋漓地舞動著,忽然一個身影衝上舞台,接過吉他手的琴並迅速遞上另一把。演出繼續,熱度不減,然而在剛剛那沒什麼人注意到的短短幾秒內,樂團技師順利挽救了吉他手的斷弦危機,讓整場表演不至於停頓或中斷。

文字:JohnnyWen

在樂團表演場合,我們常常會看到舞台邊站著幾位面色凝重、眼神專注的工作人員,直盯著台上每位樂手,大多時間只是站著,但只要一出狀況,便會立刻以最高效率將問題排除。他們是樂團的隨行技師,也是與團員(和樂器)最熟悉的人。

“I think the general public has no idea what roadies do. Bless ‘em all. I just play the songs. They make the show happen.” (我覺得凡夫俗子是沒有辦法理解巡演工作人員有多重要的。多虧了他們,我才能潛心於演奏,他們讓演出完美呈現。)──Tom Petty
MV5BNDQ5NTgwMjM4Ml5BMl5BanBnXkFtZTgwNDA1
Photo Credit: Roadies,來源: IMDb

影集《樂隊管家》所引述Tom Petty的這句話,替樂團技師做了最佳表述。這裡的「roadies」泛指巡演工作人員,包括技師、燈控音控、經紀人甚至司機保安、周邊銷售人員等,在台灣,我們有時會直接將roadies稱為「樂團(樂器)技師」,他們除了負責各項樂器的維護和調整,也是讓演出能順利進行的關鍵角色。

技師,最佳隱藏團員

在演出現場,技師是樂團與音控(PA)之間溝通的橋樑,協助雙方在「聲音呈現」上取得共識。

試音前,他會先跟PA和舞台工作人員(stage)打招呼,確認試音流程,並在舞台旁先清點器材、調音、處理無線系統(Wireless)和耳內監聽系統(In-Ear-Monitoring,簡稱IEM),將樂器和效果器整理好以便上台後能在最短時間內發出聲音。

試音開始,他手持麥克風,引導樂手照順序跟PA對訊號,如果樂器沒有訊號或雜訊太大,也必須即時排除問題;有時他會利用跑歌空檔下台聽觀眾席的音場,並與PA溝通樂團希望呈現的音量比例。正式開演前,他會將舞台上的線整好、貼好,在團員站位、麥克風架與監聽的位置貼上標記,並紀錄音箱上的參數。

「我們開的音箱都很常見,所以會先記好團員習慣的音量參數,上台直接轉到差不多的位置。正式演出時他們只要再微調就好。」TRASH技師小管表示,有些場合由技師幫團員試音,更能凸顯樂手價值,尤其是在跑校園演出的時候。

19895017_1725306224149409_85858921246536
Photo Credit: 吹音樂提供
通常在試音/表演前,技師會協助樂手將樂器準備至最佳狀態

不要以為當技師可以用工作人員的身分免費看表演,好像賺到似的,才沒這回事,技師其實很難好好享受一場表演。他必須緊迫盯場,任何風吹草動都要能察覺危機所在,有時候斷弦了、電源線被踢掉了、麥克風架倒了、大鼓鼓槌飛了……,緊急救援的重責大任就落在他身上。基本工作外的業務,還包括阻擋喝醉觀眾上台鬧事、將跳下台定孤支的主唱救回來等等。

Live現場最有趣的就是各種無法預期的脫序行為,這些「意外」也包括突發狀況。當然,音響公司stage可以協助排除問題,但stage和隨團技師最大的差別在於,技師與團員之間有著長期相處所建立的默契。就像投手與教練在球場上比手畫腳、互打暗號,舞台上每個眼神手勢都是搶時間的關鍵。

「但是像我們鼓手表演都戴墨鏡,無法用眼神溝通,所以就要自己注意鼓的狀況。」小管舉例,鈸被打歪、收音麥克風架傾倒都是肉眼容易察覺的,但是像大鼓常常踩一踩就移位,必須事先標記位置,隨時確認。

22448579_1865047230202406_64448063798044
Photo Credit: Trash
TRASH鼓手金魁剛

幫樂團看見團員容易忽略的細節

沒有演出時,技師會協助保養樂器、與團員討論音色,有時候也會負責出器材清單與舞台站位表,並代表樂團跟音響公司對單。大多數隨團技師並非只有表演時才出現,而是會跟著練團,熟悉每位樂手的習慣。

血肉果汁機的技師Alex平常的工作是錄音混音和現場音控,喜歡研究聲音的他自嘲是個器材宅,常常會跟團員分享新技術、討論效果器功能。「我覺得技師還有個很重要的任務,是幫樂團看到不同的狀況,從客觀角度給建議。」他曾建議貝斯手大君,表演時只聽音箱的破音,然後送給控台兩路讓PA可以依外場狀況調整比例。在血肉2016年舉辦的「建宮蓋廟演唱會」上,樂器自動切換音色、完全不用踩效果器的想法也是出自Alex樂於嘗試新技術的好玩心態。

有些技師會同時身兼Programmer,不只是按播放鍵,歌曲銜接與改編橋段時該如何跟樂團同步,也需要在練團時充分練習。「TRASH表演時所有團員和我都會帶IEM,我會送cue mic到他們的耳機,有點像是演唱會導演,所以練團時也會練習這些默契。」小管認為技師比團員更能客觀、全面地察覺現場動態,因此能在演出當下提供建議:「例如提醒走位、如何跟樂迷互動,像有次我就cue主唱阿夜『你右前方有個女生快哭了,對著她唱』,這些事情團員不一定會自己發現,就由我來幫忙補足,讓演出更好。」

P!SCO的技師阿勇則提到,技師有時候也會成為表演的一部分:「之前Polysics來台灣表演,其中一個橋段是技師接過主唱的吉他,對主唱倒水,主唱甩頭,然後再接過琴繼續彈。接琴倒水的行為雖然微不足道,但沒有技師就無法完成。」2015年P!SCO在搖滾台中演出時,吉他手彈到一半斷弦,便在戰斧後立刻換琴,展現與技師天衣無縫的默契。

技師只是一項「工作」,不是一個「職業」

從上述工作內容看來,樂團技師要會的技能相當繁瑣複雜,大概就像RPG遊戲中那種什麼都會、但能力值很平均的角色。然而,台灣目前並沒有專業的技師培訓教育制度。

台灣的技師大多是師徒制出身,或是從相關領域半路出家:有些人因為自己在玩團,想增加面對舞台的經驗;有些人覺得在音響公司工作的危險性和勞動力較高,隨團技師相對安全;也有些人的正職是樂器維修,平常在小房間裡低頭苦幹,做技師則可以跟著樂團四處走跳,平衡一下煩悶的生活。

技師的工作報酬沒有公定價格,業內常見的情況有三種:一、依照樂團每場演出的收入做固定比例拆分;二、由樂團決定一個可負擔的金額,約是幾百至兩千元;三、遇到有公司支持、或較有名氣(錢)的樂團主動談合作時,通常會依商演一場三千、專場演唱會或巡迴另計的方式報價。

台灣多數獨立樂團無法靠演出收入維生,在自己都賺不到錢的情況下,還要付錢請技師實在有點強人所難,因此有些團會尋求「友情贊助」,找學長姐、學弟妹或朋友幫忙,等對方需要支援時,換自己出一份力。

34284643_1745517178861869_29040751182442
Photo Credit: 草東沒有派對

請技師到底該不該付錢、該付多少?大家都有各自的觀點與考量。草東沒有派對的技師蔡奇穆表示,自己的本業是做樂器維修,因此跟樂團出班的收費會希望至少要能cover日常工作的收入;在火氣音樂工作的林哲甫則是「上班族型」的技師,平常除了擔任滅火器技師,工作內容也包含處理公司業務,收入則是領基本底薪,有表演時再加額外獎金。

樂團需要技師嗎?

跟一般歌手比起來,自彈自唱自演的獨立樂團更著重「表演」——團員在演奏時動作較大,出狀況的機會也高,如果沒有技師協助排除狀況,演出很難順利進行。反觀演唱會樂手,由於彈奏動作較小,觀眾焦點不在自己身上,亦不太會刻意安排需要他人協助才能進行的表現橋段,因此相對來說技師需求也較低。

如果樂團規模不大、表演形式單純,請技師也絕非必要。在台灣,通常場館或主辦單位會提供整套音響器材,樂手只要帶自己的樂器就好。但歐美日韓等國家的習慣是,從音箱、鼓組(包含所有架子)到吉他架都要自己帶,現場只會提供監聽和麥克風架,由於樂團只靠團員根本沒辦法帶這麼多器材,才會發展出由專門人員管理樂器的行業。且因分工精細,樂團除了會請一位技師長統整所有事務,不同樂器也會交由不同技師負責管理維護。

「樂團技師這個職位在台灣是不存在的,它是一項工作,但不是一個職位。」哲甫表示,在國外可以靠做技師維生,因為環境有這個需求,但台灣目前不太可能,除非你兼做很多樂團,或是接到主流的case。「並不是資歷變高就會賺比較多,重點是要看樂團能付多少。」

樂團技師
Photo Credit: 吹音樂提供

傷心欲絕昆蟲白洪申豪的隨團技師陳宇也表示:「這個產業比較尷尬的是,並不是你實力越強可以賺越多,而是你跟的團越大才能賺越多。」除了個體戶接案,也有一種情況是經紀或公關公司找音響公司做活動,音響公司再發包找技師支援(技師與舞台工作人員的工作界線在台灣一直以來都很模糊),有時候運氣好,菜鳥技師一場個賺三、五千塊也是有可能。

吃不飽又餓不死的處境

「出去表演其實很有趣,跟團員相處也很開心,吃吃喝喝講講屁話,那時候就會覺得把興趣當工作真的很棒!」「當然不希望現場出狀況,但在排除狀況時又會覺得自己很重要。技師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又愛又恨啊!」「我覺得自己是樂團的一份子,看著他們站上越大越好的舞台,我也會很有成就感,有時候看到台下大合唱真的會很想哭。」

收入微薄又沒有職涯保障、常常還必須處理份外雜事(有些技師會兼任音控、燈光師甚至經紀人的角色),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說穿了還是靠夢想在撐著。樂團的成長是動力來源,當所服務的樂團站上更大的舞台、得到更多掌聲時,技師的價值和成就感也會跟著提升。

如果樂團表演量夠多、商演報價夠高,其實是有機會養活幕後團隊。但這種自給自足而成功的案例不多,通常還是必須仰賴唱片與經紀公司的資源。牽扯到公司,錢的運作上又會變得更複雜。如果公司願意投資幕後,願意花錢培養樂團專屬的技師、音控師和燈光師,讓每場表演都能達到最完善的呈現,越有機會得到死忠樂迷的支持,並獲得中性聽眾的關注;反之,如果公司只把樂團當生財工具,短視近利,很可能因某些遺憾流失原有的觀眾。

28279298_2007749732598543_29580327517502
Photo Credit: 傷心欲絕

「技師要能夠生存,首先,樂團必須要先能夠生存。」蔡奇穆認為,台灣的音樂產業現況很不健康的,收入不對等,主要還是因為地狹人少,消費力薄弱。「買票看表演、聽音樂付費的觀念很重要。在音樂上付出多少,應該要得到相對的回報才對啊!」

跳脫以樂團為出發點的思維,回歸個人,陳宇提到一個很弔詭的現象:要賺錢就是要撐得比別人久。「從事這一行的時間越長就會發現,有些人撐不下去會離開,當同輩走光後,你就變成前輩了。那時你的收費或資源就會變多,因為那些走掉的人會讓產業出現斷層,你就可以把它接下來。但這種狀況其實很討厭,就是用年齡和時間來計算,而不是看實力。」

面對悲觀,組隊打怪

近年台灣各地音樂祭發展蓬勃,各地Livehouse也有為數不少的演出任君挑選,音樂環境的發展看似有越來越成熟的趨勢,但依然有不少人抱持悲觀態度。「環境看起來變好,其實更糟糕。之前是會餓死,現在是活得下去,但吃不飽又餓不死,餓不死的前提還是你得接很多份工作……。」22歲的陳宇身兼三團技師,最近正在籌備自己的維修工作室,他說:「我希望能靠這個產業,成為一個想吃什麼就可以吃什麼的大人。」

滅火器主唱大正也認為,希望景氣變好,在這個時代就算靠政府也不可能有用,主要還是市場規模的問題:「搖滾樂已經死掉了,現在大家都在聽hip-hop跟EDM,玩團說實話蠻沒有未來的。除非有一股復古浪潮,大家又開始喜歡搖滾樂,不然我們都只是在撐而已。」

21432763_10155578566320539_8122228645464
Photo Credit: 滅火器

天助自助者,儘管空談願景令人灰心,但任何艱困環境勢必有其應對之道。以技師為全職、沒有其他工作收入的小管,打算組織一個技師團隊,主動向樂團接洽合作。除了增加工作機會,團隊也能共享器材資源。「像我們團出去表演時IEM常常不夠(有時候音響公司會提供但數量不一),有些團也覺得需要自備卻沒有經費,就想說可以購買幾套大家一起用。」組隊打怪總比單打獨鬥來得強,也許這種運作方式能讓如濃霧般的未來透出一道曙光。

「人人嚷著沒未來,但要我們放棄又捨不得,還是想再多打滾一下。」陳宇語重心長地說:「我們還是期待未來能被創造出來,儘管現在大家都說沒預算,但重要的是,當你有預算時,願不願意支付合理的價錢給那些幕後工作人員?」

後記:想成為樂團技師,你最好……

文中提到技師的工作包羅萬象,如果你想成為技師,想跟著樂團到處表演,最好要擁有以下知識與技能,才能在演出現場提供最大的幫助:

  • 基本樂器知識:包括換弦、調音、裝鼓、調整弦距、簡易維修……等。
  • 基本音控概念:音響訊號怎麼走、線怎麼接、音箱沒聲音怎麼辦?更進階一點必須聽得懂聲音頻率大概落點、如果feedback該砍哪些頻率?
  • 基本電學:電壓不穩的處理方式、出國如何防止效果器整盤燒掉。
  • 專有名詞的使用(包含英文)。
10801737_983224651690907_732129620159413
Photo Credit: 吹音樂提供

技師主要的價值是解決現場發生的事情。但除此之外,熟悉你們團的歌曲段落與歌單安排,了解樂團運作以及樂手樂器配置,也都是無可取代的重要環節。

當技師不需要年輕貌美力大體健,但擁有某些人格特質,會讓你在工作上更得心應手,也能讓團員更放心將舞台交給你:

  • 細心、耐心、效率:要有找出問題並解決的耐心,但反應速度要快。
  • 領導力:試音時適度控管流程與時間分配,確保團員能在安定的狀態下完成演出前的所有準備。
  • 要能夠果斷下決定:試音時間有限,如果發生問題無法即時解決,必須快速找尋其他方案取代。
  • 機靈度與抗壓性高:舞台是戰場,任何小狀況都容易打亂團員們的思緒,一焦慮通常溝通口氣不會太好,因此技師也有穩定軍心的作用,不能自亂陣腳。

本文經Blow吹音樂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同場加映

責任編輯:古家萱
核稿編輯:楊之瑜


Blow 吹音樂

給獨立音樂輕度愛好者: 所有新鮮有趣、光怪陸離、你應該知道或意想不到的消息都在這裡。 給獨立音樂重度研究生: 那些冷僻的專業知識、產業觀察、流行趨勢希望能滿足您的需求。

更多此作者文章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15 Mar, 2023
漫畫家高妍用Adobe畫出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日常感動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漫畫家高妍結合私人經驗與日常觀察,用畫筆凝結出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從學生時期就開始創作的他,持續用Adobe軟體製作所有的漫畫和插畫。採訪這天高妍邀我們走訪他作品場景中常出現的台北溫羅汀一帶,並和我們分享自己的創作經歷。

用Photoshop與InDesign,從獨立出版小誌做到暢銷商業單行本

2022年5月25日,高妍的首部單行本《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在台灣和日本同步發行,不到一週內,台版和日版紛紛「重版出來」,以25歲的新銳漫畫家來說是相當驚人的成績。《綠之歌》同名短篇是高妍在大學時期自費出版的32頁漫畫作品,經過五年時間發展成長篇,故事描述一位台灣女孩「綠」深深愛上日本搖滾傳奇細野晴臣的音樂,而音樂又帶著他遇見許多美好的事物。

「無論是插畫、漫畫,我的作品都以電腦繪製為主,」目前在台日兩地活動的高妍,趁著回台期間帶我們到公館的另類漫畫店Magasick,那裡幾乎是唯一能找到他所有早期自費出版作品的地方,「我通常會先用Photoshop繪製漫畫,接著進InDesign做每頁漫畫的初步排版,打上對白內容,並且讓編輯知道漫畫的順序。」高妍一面介紹他的作品,一面和我們說明工作流程。

《房間日記》、《海的画報》、《荒原》、《1982》到《綠之歌》短篇,翻閱一本本插畫、漫畫作品,令人感受到高妍持續雕琢自己的技巧,不只是畫面、意象和氛圍的經營,在書籍的裝幀上也不斷實驗。《綠之歌 - 收集群風 - 》的書籍設計也由高妍親自操刀,書衣扉頁設計成演唱會門票,隨書附上的歌詞本則選用紋路明顯的特殊紙,精緻得如一本獨自成立的小誌。

☞ 用Photoshop和InDesign製作出版你的作品吧!

01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繪圖板搭配Photoshop,陪伴漫畫家一路成長

「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我就一直在用電腦畫畫,電腦繪圖比起手繪對我來說是更親近的媒材。」直到高妍國中時,母親送給他一台繪圖板作為生日禮物,從此繪圖板搭配Photoshop就成了他創作用的固定班底,「有時候我在畫水彩或素描的時候,都會覺得『天啊,讓我按上一步!』」高妍笑說自己從電繪切換到手繪時常忘了不能重做步驟。

除了自己的作品之外,高妍也經常承接書籍和雜誌的繪製委託,像是村上春樹的散文集《棄貓》由收錄了11張高妍的插畫,以及旅日台灣作家李琴峰獲得芥川獎的《彼岸花盛開之島》台版書封,同樣也出自高妍之手。村上春樹曾形容高妍的畫「喚起某種令人懷念的共鳴」,或許正是這樣的特質,使他的作品能夠觸動不同文化與世代讀者的情感。

☞ 電繪首選Adobe Photoshop

「我在用漫畫拍電影」

「我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私人經驗去發展。」台北溫羅汀一帶是高妍漫畫中經常出現的場景,也是他現實生活中最熟悉的區域,但即便在這麼熟悉的日常中,他總能觀和感受到新事物,並且將它們放進作品中。「每天好好感受自己的生活的改變、新的相遇、新的離別,把這些離別具象化成完整的故事。」

採訪這天我們也來到位於台電大樓站附近的咖啡店與Live House「海邊的卡夫卡」,《綠之歌》裡主角小綠與南峻就是在這裡相遇。「我覺得這些東西如果不透過像文字、日記、圖像作品的方式去記錄,有一天就會消失,這些遺忘跟失去是非常可惜的。」海邊的卡夫卡經過18年的歲月,近期也因為都更即將和大家告別。

02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我其實在用漫畫拍一部電影。」高妍在作品中透過背景的寫實處理、人物之間表情的細膩變化,以及水平橫向的構圖去營造出電影鏡頭的感覺,「讓讀者進入故事,並在無意之間將自己帶如故事主角的心境。」雖然生活中充滿離別,但讀者透過閱讀高妍的作品,也許可以不斷地與這些文化場景重新相遇。

☞ Adobe陪你紀錄日常生活的新改變

把感動帶給讀者的瞬間

「我一直覺得我不是什麼天才,我只是非常非常努力在做每一件事情。」以高妍的年紀對應他身為創作者目前的成績,確實常令人讚嘆他繪畫方面的才華,但不為人知的是他的高度自律,「在執行作品上,我很像一台機器,時間到了我一定要做什麼事情,最後把作品透過非常有紀律的方式完成。」

高妍和我們分享他在日本漫畫月刊《Comic Beam》連載《綠之歌》期間,每日醒來吃完早餐就開始工作,一路繪製到晚上,中途除了吃飯其餘時間都不中斷地畫直到睡前。每月連續25天都是這樣的節奏,直到交出當月的稿件,又接著準備下個月的連載。

030
Photo Credit: The News Lens Brand Studio

「最重要的事情是對作品誠實。當你今天很善待這個作品,很想好好地讓這個作品被跟你有一樣感動的人看見,我相信那個人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感受你作品帶給他的力量。」對高妍來說這樣的瞬間就是做作品最棒的時刻。你也有想要分享的感動嗎?一起透過Adobe系列軟體來踏出創作的第一步吧!

品牌贊助

由every little d《廣編團隊》製作,由品牌贊助,針對某個特定議題進行研究與探討,不使用浮誇字眼,致力用客觀的角度提供讀者以另一個角度了解商業行為背後發生的議題。

更多此作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