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與信仰對話》紀錄片團隊李崗、王盈舜:用真誠開啟公民社會的溝通可能

台灣現在估計有20餘種宗教,宗教多元指數為全球第二。台灣這塊土地,如何乘載這麼多種的文化與信仰?透過訪問紀錄片《與信仰對話》的創作團隊,監製李崗與王盈舜導演,希望可以從台灣宗教多元共處的特色出發,讓我們看見信仰者是如何依循著生命座標向前,更加進一步地相互對話、調和。
多元與和平
李崗,作為一直關心台灣這塊土地、勇於挖掘沒有人碰觸的硬歷史的在地導演,他看見了台灣的種種紛擾與亂象,也感受到了各種多元的存在,是如何互相扶持、和平共處。
在六十而耳順的這年,他用傾聽者和溝通者的角色,帶領王盈舜導演及攝影團隊,懷抱著為台灣留下美好紀錄的使命感,拍下了紀錄片——《與信仰對話》。希望能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態底下,帶來一點清淨、一點台灣人專屬的未來可能,更希望能分享給每一個關心台灣的朋友。
這一天,我們很榮幸有機會訪問監製李崗導演與王盈舜導演,讓兩位核心人物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與信仰對話》的初衷與期許。
#01 問:為什麼會特別選擇「信仰」作為紀錄片主題?
- 李崗:
我以前去學校演講,學生們一定會問「影響我最大的一本書是什麼」?這個問題太大了,在不同年紀看一樣的東西,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所以你問我哪一本書影響我最大?這我沒辦法告訴你,沒有任何一本書像是葵花寶典一樣,一輩子都在影響你。
為什麼要做信仰這個題目?因為年紀到了,一個題目就會來找你。我想對信仰、信念這種東西來解密,因為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一定受到信仰、信念的影響,所以我就把這個解密的任務交給王導演(笑)。
- 王盈舜:
當初李崗找我做這個題目,我自己是有幾個感受。台灣有很多宗教電視台,但都在自己的宗教脈絡中延伸,沒有把各種宗教放在一起來談信仰的東西,所以就公眾意義上來講,我們就是想稍微退一步,站在外圍,去討論信仰對我們來說到底有什麼意義。
我自己小時候是念關帝廟的托兒所,媽媽則是會收驚,後來我拍紀錄片,也常接觸到台灣各地的信仰,包括原住民的祖靈、泛靈信仰等等。但我一直都覺得只知道一點皮毛,沒有辦法深入的理解,所以當《與信仰對話》這個紀錄片找上來,剛好是一個整理的機會,幫我把所有的觀察和疑惑做一次整理爬梳,這是我自己比較私人的理由。
#02 問:拍攝《與信仰對話》最困難的地方在哪裡?
- 李崗:
劇情片和紀錄片的功用不一樣。「劇情片」是讓觀眾熱起來,一個故事,透過剪接、音樂、特效等等,讓觀眾進入這個故事裡面,一直一直熱起來,越來越進入核心。但是「紀錄片」不一樣,它是相反的、把元素甩出去的。雖然也有一個故事,但它應該是要讓觀眾拋去成見和激情,很客觀的去對待、思索這個內容。

至於最難的就是找錢(大笑),因為這個題目沒有人做過,我只知道我想去談各種宗教在台灣共處的狀況,但是紀錄片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太難預測了。他們問我最後這紀錄片會變成怎樣的東西,我說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這不會是一個賺錢的東西,這樣就很難說服別人投資。
話說回來,怎麼樣不失真的呈現內容,是很困難的地方。在做《與信仰對話》的時候,(舜子)導演從我在劇情片上的經驗,學到怎麼跟觀眾溝通、怎麼講故事。而我也從舜子身上了解到,只要有攝影機,人就會開始表演,即使你偷拍,剪接時也會把主觀意識加入紀錄片。所以什麼是真相?不知道。但你可以真誠的去面對你的題目,從提供知識和思考的角度,把一個接近真相的輪廓帶給觀眾。
- 王盈舜:
即使我在成長過程中,對某些宗教有所理解,但也不能說自己有多懂,更別提那些很少接觸的信仰,例如伊斯蘭教、一貫道等等。當我們在拍攝時,我也是持續在學習,不斷增加自己對宗教的理解。再加上每個宗教都是有組織的,它們有自己的內涵、儀式,對我們來說,要怎麼去探究,甚至能拍攝到這些內容,整個溝通協調的過程是很困難的。
另外一個困難的地方是怎麼傳達。每一個宗教都有自己的語言和邏輯,一般的非信仰者可能根本不懂,即使是同一個宗教,都會因為對經文解釋的角度不同,而分成各個教派。
「要怎麼把這麼多宗教放在一部紀錄片裡,清楚地呈現每一個宗教,在轉譯過程中不失原味,又要讓不熟悉的觀眾足以理解,這是很難的地方。我認為這也是現在台灣的宗教界與傳播界,在傳遞溝通信仰的價值上比較缺乏的一塊。」——《與信仰對話》紀錄片製作團隊,王盈舜導演。

#03 問:希望這部紀錄片《與信仰對話》,可以帶來什麼影響?
- 李崗:
紀錄片對我來說是一個反商業的東西,所以進商業電影院是很奇怪的。商業電影院要票房、要觀眾、要賺錢,就必須放一些會讓大部分觀眾贊同的電影。做紀錄片就不該有這種想法,不該為了要票房、要觀眾,而設計、拍攝出某些內容去迎合市場,那這樣就不是紀錄片了。所以當我真心認為我要把一個知識帶給觀眾,就不會走商業的策略去發行。
「我做了一個真正想探究的題目,再把這個內容帶給觀眾,讓觀眾開始思考、對話,這就是我做《與信仰對話》的初衷。」——《與信仰對話》紀錄片製作團隊,李崗監製。

未來計劃:提升公民素質
透過這次訪談,監製李崗導演和王盈舜導演,很清楚地描述了他們在這部紀錄片上的想法和施力點,而李崗更在這個題目上,投注了自己對台灣未來的期待。接下來,他願意持續用自己的力量,希望能夠幫助生活在此的人們,更了解自己、了解別人,進而展開對話。
李崗認為,台灣現在的公民意識愈來愈強,是很難能可貴的,不像威權社會總是會有共識,公民社會是不會有共識的。但是相對的,在這樣的社會脈絡下,每一位公民的發言應該是有知識的、是要負責任的,不只需要理解自己的想法,也必須理解別人的世界是怎麼一回事。
現今的台灣包容了許多外來者和移民,他們帶來的記憶、習慣、文化,都將是滋養台灣很重要的養分,因此去理解、包容這些東西就顯得非常重要。秉持著這個信念,李崗與影想基金會將持續努力,啟動全民溝通的可能性。希望有一天,即便我們只是個小小的島國,也能夠用海洋般寬廣的心態,傾聽、包容這塊土地上的各種聲音。
活動資訊
影想電影沙龍
- 電影:《與信仰對話》
- 講者:鍾秀雋
- 主題:與信仰對話之 「你家祖先是我的鬼,我家祖先是你的鬼」
- 時間:2018/8/18(六) 19:30 - 21:30
- 地點: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
- 善導寺6號出口(100台北市中正區紹興北街3號)
- 報名:點此看更多
走訪清真寺與聖家堂
- 時間:2018/8/25(六) 09:30 - 12:30
- 主題:多元宗教文化
- 形式:走訪清真寺與聖家堂,講座及導覽共3小時
- 活動資訊:點此看更多
電視播映
- 時間:2018/8/11(六)、2018/8/18(六)上午11點
- 頻道:TVBS 56台